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作家的秘密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①盛名不再,但很快乐。
②近来大家都说我的作家生涯结束了,肠枯思竭,难以挽回。
③一切都是我主导的。三十年来,我为了这悲惨结局,按照计划进行。
④当年作为作家,我功成名就,其实还可以再好一点,只要我愿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达到巅峰。
⑤相反,我宁愿从山巅慢慢下滑,体验下坡路的种种崎岖;崎岖只是表面,我在里面找到了温暖的世界。今晚借这封信——将铅封收好,等我死后才能打开,把我多年的秘密公之于世。
⑥我当时四十一岁,志得意满,有一天顿悟。我努力的目标——轰动、成名、受到全世界的肯定,顷时全都失去了意义。
⑦跟随荣耀而来的物质因素不需理会,我已经太有钱了。其他呢?掌声、胜利的狂喜、教人情愿出卖灵魂的诱人灯光?我每次浅尝,总留下一嘴苦涩。再说——我问自己——怎样才算登峰造极?很简单:你走在路上大家会转过头来窃窃私语,看到没有?是他耶!如此而已,却让你心旷神怡。要搞清楚,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比如有限的政治人物或当红女星。若是作家,要路人注意到你,可不简单。
⑧当然,也有负面效果。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干扰习以为常:回仰慕者的电话和信、访谈、广播节目等等。我真正担心的是:我的每一次成功,不过尔尔,对为数不少的其他人来说,却是极度的难堪。我某些朋友和同僚的脸,在我最风光的那几天,让人看了好生伤心。他们都是老实、认真的好人,跟我情谊深厚,何必折磨他们呢?
⑨这才领悟,我要是执意走下去,会有新的收获,更多的桂冠加顶,付出的代价是伤了许多或许不应该被伤害的心。诸多痛苦都可以找到慰藉,唯有遭嫉妒啃噬的伤口是最血淋淋、最深的,难以愈合。
⑩疗伤,是我该做的,于是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的成功给大家心中带来多少苦楚,就得让他们得到同样多的安慰。
⑪我继续写,并没有放慢速度。在巧妙的掩饰下,我模仿自己无懈可击的才华,写出不那么精彩的作品,并且越来越糟,假装我的创造力逐渐衰退。
⑫这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对我来说却并不容易,理由有二:
⑬一、得让评论家说出负面评价,而我属于被肯定的作家,赞誉我写得好已经蔚然成风了。评论家一旦把某个艺术家打入冷宫,是很难再改变主意的。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会不会发现我开始写一些不入流的东西呢?还是如我所担心的,继续对我赞誉有加呢?
⑭二、本性难改。我费了多大的心力试困压抑那澎湃、蠢蠢欲动的才华。再怎么努力写些庸俗的作品,字里行间,总不免透出神秘力量的光芒。
⑮但我毕竟做到了,多年来我收敛起外显的天赋,去伪装,光看手法之细着腻就足以证明我得天独厚之处:我写了一本又一本有违已意的书,越来越无力疲弱、不见新意、文学性有待商榷。
⑯我每出版一本新书,朋友和同僚的脸就愈见平静、和缓,我将他们从嫉妒的不安中拉了出来。他们重拾对自己的信心,找回人生的和谐,开始真的喜欢我。我曾是他们背上的毒刺,如今我将毒刺缓缓拔出,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⑰掌声渐弱。但我过得更快乐。身边不再是仰慕者急促的呼吸声,而是热情与感恩。我在友伴的语气中重新听到年少时的坦率、朝气和豪爽。
⑱你会问我——你写作只为了那十几个人?你的理想呢?你原本可以激励多少后代子孙的人心?
⑲没错,我亏欠朋友和同僚的,与我对所有人应负的责任相比实是微不足道。可是对遍布全球、下一个世纪的读者,我并未缺席。这些年,我善用天赋,偷偷地写下真正属于我的、可为我带来至上荣耀的作品。我将写好的文稿锁在卧房的箱子里,共十二册,请在我死后再传阅。那时,那个人又写出了传世之作。说不定他们还会笑着摇头说:“他把大家都骗过去了,那个家伙,我们还真以为他老糊涂了。”
⑳所以说啊,我……
㉑此时作者中断了他的叙述。老作家因为死神召唤未尽全信,他被发现的时候还坐在书桌前。折断的笔旁边,银白色的头颅倚在纸上一动不动。
㉒家人看完信后,打开作家所说的箱子。内有十二个袋子,每一袋都装有上百张稿纸,稿纸上没有半个字。
(选自《魔法外套》,有删减)(1)作家写这封信时在文坛处于怎样的状态?
(2)作家说为了达到这种状态,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3)作家解释导致这种状态的动机是什么?
(4)文章第①段出现“很快乐”,第①段又出现“更快乐”。作家到底快不快乐?结合作家的书信内容,简述理由。
(5)有人说,小说结尾部分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小说结尾去掉更好。你赞成哪种看法?借助以下“阅读提示”,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阅读提示:
[问题1]小说为什么要强调作家的年纪?
[问题2]作家的秘密到底指什么?
[问题3]在第㉑段作者为何中断了作家的叙述?
(在小说中,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候干脆直接跳出来,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
【考点】小说.
【答案】(1)作家作品越来越缺乏创意;被怀疑肠枯思竭;不再有仰慕者。
(2)作家解释说这是自己三十年按照计划进行的结果。(三十年来假装自己的创造力逐渐衰退,压抑自己的才华,写有违己意的书。)
(3)作家解释说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不让自己的朋友遭受嫉妒心的伤害。(不让自己的成功给朋友同僚带来苦楚;让自己的朋友得到安慰;找回温暖的世界。)
(4)示例一:作家自己说自己是快乐的,他不愿流露才华让周围的朋友同僚伤心痛苦,自从他收敛了外显的天赋之后,他获得了同僚朋友们的热情与感恩,坦诚的友谊,找到了温馨的世界,他还在黑暗中写着天赋之作。
示例二:作家说自己是快乐的,表面上他是快乐的,他不愿流露才华让周围的朋友和同僚伤心、痛苦。自从他收敛了外显的天赋之后,他获得了同僚朋友们的热情与感恩,坦诚的友谊,找到了温馨的世界,他还在黑暗中写着天赋之作,似乎很完美。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还原他的生活,实际情况:他体验了从高峰到低谷的种种崎岖;他的作品有的只是手法的细腻,越来越没有创造力;他担心评论家们的种种非议;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仰慕者。其实他是不快乐的。
示例三:作家说自己是快乐的,表面上他是快乐的,他不愿流露才华让周围的朋友同僚伤心、痛苦,自从他收敛了外显的天赋之后,他获得了同僚朋友们的热情与感恩,坦诚的友谊,找到了温馨的世界,他还在黑暗中写着天赋之作,似乎很完美。他说自己不在意自己的名声。但是他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至上荣誉,他之前每次浅尝荣耀时总是一嘴苦涩,就是荣誉没能达到他渴望的高度,对名利的追求远胜他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因此他是不快乐的。
(5)示例一:如果去掉结尾,小说的主题就明朗起来了。通过作者的自述,我们可以强列地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批判,对嫉妒心危害的批判。人由于嫉妒,无法容忍自己朋友或同僚的成功,他人获得做人的荣耀往往会使自己感到痛苦,友人越平庸,大家相处得越融洽。小说深刻揭示了嫉妒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嫉妒之心可以扼杀人才。
示例二:有了这个结尾,文章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它既深刻揭露了嫉妒会扭曲人们的心灵,批判嫉妒对人才的扼杀。这个结尾告诉人们,作家的秘密不是为了避免嫉妒对友人的伤害而故意掩饰自己的才华,而是作家所谓的传世之作根本不存在。作家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华越来越平庙。但年迈的他无法面对自己才华衰退的现实,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谎言,企图用这种方式重新引起世人关注,甚至想在想象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从而把一个热衷名利,自欺欺人,甚至于被名利异化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作家解释说这是自己三十年按照计划进行的结果。(三十年来假装自己的创造力逐渐衰退,压抑自己的才华,写有违己意的书。)
(3)作家解释说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不让自己的朋友遭受嫉妒心的伤害。(不让自己的成功给朋友同僚带来苦楚;让自己的朋友得到安慰;找回温暖的世界。)
(4)示例一:作家自己说自己是快乐的,他不愿流露才华让周围的朋友同僚伤心痛苦,自从他收敛了外显的天赋之后,他获得了同僚朋友们的热情与感恩,坦诚的友谊,找到了温馨的世界,他还在黑暗中写着天赋之作。
示例二:作家说自己是快乐的,表面上他是快乐的,他不愿流露才华让周围的朋友和同僚伤心、痛苦。自从他收敛了外显的天赋之后,他获得了同僚朋友们的热情与感恩,坦诚的友谊,找到了温馨的世界,他还在黑暗中写着天赋之作,似乎很完美。但是我们从字里行间还原他的生活,实际情况:他体验了从高峰到低谷的种种崎岖;他的作品有的只是手法的细腻,越来越没有创造力;他担心评论家们的种种非议;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仰慕者。其实他是不快乐的。
示例三:作家说自己是快乐的,表面上他是快乐的,他不愿流露才华让周围的朋友同僚伤心、痛苦,自从他收敛了外显的天赋之后,他获得了同僚朋友们的热情与感恩,坦诚的友谊,找到了温馨的世界,他还在黑暗中写着天赋之作,似乎很完美。他说自己不在意自己的名声。但是他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至上荣誉,他之前每次浅尝荣耀时总是一嘴苦涩,就是荣誉没能达到他渴望的高度,对名利的追求远胜他对文学的热爱、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因此他是不快乐的。
(5)示例一:如果去掉结尾,小说的主题就明朗起来了。通过作者的自述,我们可以强列地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批判,对嫉妒心危害的批判。人由于嫉妒,无法容忍自己朋友或同僚的成功,他人获得做人的荣耀往往会使自己感到痛苦,友人越平庸,大家相处得越融洽。小说深刻揭示了嫉妒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嫉妒之心可以扼杀人才。
示例二:有了这个结尾,文章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它既深刻揭露了嫉妒会扭曲人们的心灵,批判嫉妒对人才的扼杀。这个结尾告诉人们,作家的秘密不是为了避免嫉妒对友人的伤害而故意掩饰自己的才华,而是作家所谓的传世之作根本不存在。作家随着年岁的增长,才华越来越平庙。但年迈的他无法面对自己才华衰退的现实,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谎言,企图用这种方式重新引起世人关注,甚至想在想象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从而把一个热衷名利,自欺欺人,甚至于被名利异化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71引用:2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历史学教授两眼瞪得像铜铃,臂膀紧贴着身子,纹丝不动地愣在那里,看上去比雕像更像雕像。就连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在飞往列宁纳巴德时,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历史学教授在彼得堡被围困期间与世长辞了。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⑪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平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A: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B: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字左右。
天外来客 时间《海底两万里》发布:2024/12/27 8:0:2组卷:26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 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 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 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 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 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 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 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 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 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 梦游似的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 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 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 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 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 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 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 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在一次实验室 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 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 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 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 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 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 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 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 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 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⑪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 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 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 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 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 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 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 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的运动过程,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 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 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 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 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 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 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 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 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 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 字左右。
天外来客时间《海底两万里》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7引用:1难度:0.7 -
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五年前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他和另一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④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隆。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感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了下来。
⑥他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他的同伴正在干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米哈伊尔和他的同伴。在飞回大本营时,两人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志愿。
⑧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而他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实验室发生了爆炸,他在事故中不幸身亡。
⑨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新的考察队,向沙漠进发。
⑩考察队的一架飞机终于在沙漠上空发现了寻觅已久的雕像。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⑪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⑫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可能!不可能!
⑬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⑭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他的脑海里除了雕像,再没有其他任何事物。
⑮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即使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论,其生命的基本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也相去极远,以致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相比,差异就像一天与十年或一百年相比那样悬殊。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⑯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⑰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前面的两个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⑱米哈伊尔接下来考虑的是: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
⑲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这样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请概括这篇科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米哈伊尔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2)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等,请说说这些伏笔的作用。
(3)请分析文中第⑪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4)小说的情节围绕沙漠中的两座雕像展开,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
(5)第⑮段中用老鼠与蛇对比,又用某些细菌细胞与高级组织细胞对比,这些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9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