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 伯乐教二人相踶马①,相与之简子②厩观马。一人举踶马,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踢,此自以为失相。伯乐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肩③而肿膝。夫踶马者举后而负前肿膝不可负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踶马而拙于认肿膝。”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①踶马:一种烈性的马,常用后退踢人。②简子: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③踒肩:前腿上根部筋骨因挫跌而折伤。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B
A.策之不以其道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B.是马也 | 是故谋闭而不兴 |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潭西南而望 |
D.其真无马邪 | 其人视端容寂 |
A
A
A.夫踶马者/举后而负前/肿膝不可负也/故后不举
B.夫/踶马/者举后而负前肿膝不可负也/故后不举
C.夫踶马者/举后而负前肿膝不可/负也故/后不举
D.夫踶马/者举后而负前肿膝/不可负也/故后不举
(3)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甲文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B.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无知,不知道按照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C.乙文告诉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还要仔细,否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D.乙文中“此自以为失相”的原因是这匹马本来只是一匹普通的马。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答案】B;A;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5 8:0:7组卷:31引用:4难度:0.5
相似题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2 23:0:3组卷:34引用:1难度:0.7 -
2.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孟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一箪食,一豆羹 食之不能尽其才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君子成人之美 A.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蹴尔而与之 聚室而谋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苛政猛于虎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鱼为业
A.文章开头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B.文中第②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却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C.文章通过“不辨礼仪”接受“万钟”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论证非常有力。
D.本文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能经受住考验”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4引用:3难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54引用:4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