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周末小明利用家里的电子测力计、几段细线和自己文具盒中的文具来模拟课本中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他用一根铅笔来代替杠杆,用一块橡皮,一个修正液,一个固体胶来代替钩码。因实验需要,他“调节”并测量了这些物品的重,结果见表,为完成探究他还需要准备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刻度尺
物品 物重/N
橡皮 0.2
修正液 0.1
固体胶 0.2

(2)小明用细线系于铅笔的O点并将铅笔悬挂起来,如图甲,为使铅笔在水平位置静止,他应将O点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使铅笔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有:①
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②
便于测力臂
便于测力臂

(3)铅笔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小明控制动力与动力臂不变,用细线a将橡皮悬吊在O点左侧某固定位置,如图乙,然后在细线b处悬挂修正液、固体胶来模拟改变阻力大小、再左右移动细线b,模拟改变阻力臂并使铅笔保持水平位置平衡,从而寻找是否同样存在F1L1=F2L2的关系。他最多可以获取
3
3
组实验数据。
(4)聪明调皮的小明在完成模拟探究后继续“玩”实验,他发现在保持O点左侧橡皮及悬挂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O点右侧不同位置处同时悬挂两个物体也能够实现杠杆平衡,如图丙,他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有了新的发现,于是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多次实验,并把测量数据记在表中。分析数据,写出你的发现:
G橡皮OA=G修正液OB+G固体胶OC
G橡皮OA=G修正液OB+G固体胶OC

次数 G橡皮(N) OA(cm) G修正液(N) OB(cm) G固体胶(N) OC(cm) G橡皮•OA(N•cm) G修正液•OB(N•cm) G固体胶•OC(N•cm)
1 0.2 4.0 0.1 2.0 0.2 3.0 0.8 0.2 0.6
2 0.2 4.0 0.1 4.0 0.2 2.0 0.8 0.4 0.4
3 0.2 4.0 0.1 5.0 0.2 1.5 0.8 0.5 0.3
4 0.2 4.0 0.1 6.0 0.2 1.0 0.8 0.6 0.2

【答案】刻度尺;右;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便于测力臂;3;G橡皮OA=G修正液OB+G固体胶O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36引用:1难度:0.4
相似题
  • 1.如图是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钩码重0.5N,均选用轻质杠杆。

    (1)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静止时右端下沉,应将杠杆两端的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位置平衡。调平后,进行了三次实验,记录数据如表一,由表中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F1×s1
    F2×s2(选填“=”或“≠”)(s1和s2分别表示支点O到F1和F2作用点的距离)。
    表一
    实验次数 F1/N S1/cm F2/N S2/cm
    1 1.0 15 1.5 10
    2 1.5 20 2.0 15
    3 2.0 10 1.0 20
    (2)上面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形状的杠杆呢?同学们找来如图乙所示的曲臂杠杆,不挂钩码时调节左端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按照图甲的位置挂上与图甲相同的钩码,如图丙所示,发现杠杆不能在图乙位置平衡,说明上面结论
    普遍性(选填“具有”或“不具有”)。移动右侧钩码至图丁位置,杠杆重新恢复平衡,老师提示同学们尝试测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看看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改变两边钩码数量,移动钩码,使杠杆重新在图乙位置平衡,记录F1、S1、l1和F2、S2、l2。重复以上操作,数据记录如表二:
    表二
    实验次数 F1/N S1/cm L1/cm F2/N S2/cm L2/cm
    1 2.0 9 9 1.5 13.5 12
    2 3.0 10 10 2.5 13.8 12
    3 2.5 8 8 2.0 11.5 10
    分析数据发现,F1×s1
    F2×s2,F1×l1
    F2×l2(选填“=”或“≠”),“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影响了杠杆的平衡,物理学中用物理量
    来描述这个距离,比较s1和l1,s2和l2的大小可知(1)问中把杠杆调到水平位置的目的是便于
    。最后同学们通过该实验认识到要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必须要

    发布:2024/8/7 8:0:9组卷:33引用:1难度:0.5
  • 2.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杠杆质量分布均匀,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高,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的螺母向
    调节。
    (2)实验中小明发现用图乙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平衡,但老师建议不宜采用这种方式,其主要原因为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不方便测量力臂
    C.力和力臂数目过多,不易得出结论
    D.杠杆受力不平衡
    (3)完成实验后小明突发奇想,想利用该杠杆(重心始终位于O点)制作一个可以直接测量质量的“杆秤”。
    ①如图丙所示,以杠杆上的A点为支点,当在C位置挂3个钩码,杠杆在水平位置刚好平衡,则该杠杆的质量
    g。然后小明将C位置的3个钩码取下,挂到右侧作为“秤砣”。
    ②为了将该“杆秤”的零刻度线标在A位置处,小明应在图丙C位置处装配一质量为
    g的吊盘。
    ③接着小明在图丁的D位置标记上该“杆秤”能测的最大质量
    g,并将其它质量数均匀标记在AD之间的刻度线上,完成“杆秤”的制作。
    ④小红用小明制作好的“杆秤”测一物体的质量,不留意只将两个钩码作为“秤砣”来使用,则小红的测量结果会
    (选填“偏小”、“依然准确”或“偏大”)。

    发布:2024/8/31 1:0:8组卷:49引用:2难度:0.6
  •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先调节平衡螺母,如发现杠杆右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为了

    (2)待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分别在两边挂上钩码,在杠杆上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理由是

    (3)在实验中记录了下列一些数据,但未完整,请将未完成的空格填好;
    左边 右边
    次数 F1/N L1/cm F1L1 F2/N L2/cm F2L2
    1 2 10 20 4 5 20
    2 2 20 40 2 20 40
    3 4 15 60 5 60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写成式子F1L1=F2L2
    (4)只做第1次实验,得出数据,
    (填“能”或“否”)得出结论;
    (5)有位同学在实验中,只做了一组数据是:F1=2N,L1=10cm,F2=10N,L2=2cm,于是他得出结论的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何评价?

    发布:2024/8/3 8:0:9组卷:9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