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飞向太空港》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种方案在副指挥长的脑海里飞快转着。但他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显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于是,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他的目光与几位老总的目光经短暂的对视后,他一拍大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点火!”
“01”指挥员抓起话筒,以气吞山河的威力,向世界发出一个庄严的声音:
“点火——”
“起飞——”
“轰隆”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共和国的旗帜,伴着威武雄壮的火箭,徐徐升向天空;隆隆滚动的轰鸣声,仿佛在向未来的世界,发出呐喊与呼唤!
      是的,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腾跃,这是一次跨越国界的飞翔!古老的中华民族穿过五千年历史的沼泽,今天面对新的世界,终于抖开了奋飞的翅膀!
(1)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

选文出自______的著作《_____》,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_____。
A.李鸣生 飞向太空港“亚洲一号” 卫星发射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B.李鸣生 飞向太空港“亚洲一号” 卫星研制及发射的过程
C.埃德加•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气吞山河的精神
D.王树增 长征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下列关于作品《飞向太空港》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
B.这部作品以局部描摹的形式来展现此次卫星发射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C.这部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表达情感,可读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
D.阅读这部作品,有助于我们具体了解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的实质,也能激励我们立志奋进,砥砺前行。

【答案】A;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3 20:38:36组卷:4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致敬红色经典。
    班级举行纪实作品阅读交流分享会,请你帮助完成以下的信息。
    阅读有方法 学习有成效
    把握作品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学会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下列有关纪实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对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的人物形象。
    B.埃德加•斯诺之所以冒险去苏区采访,是出于他对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拜和对红色的苏维埃政权的向往。
    C.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使用了全景式的写法,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D.《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明确作者立场,领悟故事精神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学会阅读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最终,要从中有所收获。 (2)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中《关于朱德》这一章,三位同学展开如下对话:
    A同学:朱德的人生经历很震撼,斯诺说他的人生“是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故事。”书中他的以下事件
     
    可以证明这句话。( 至少3件)
    B同学: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在《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里可以找到原因
     

    C同学:我发现下面这件事,书和课文里表达不同:
    “后来在地主的压迫下,我们这个大家庭无法再过下去了,为了经济上的原因分了家。”(《红星照耀中国》)
    “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回忆我的母亲》)
    这是因为:
     

    发布:2024/12/12 23:0:1组卷:198引用:3难度:0.4
  • 2.以下是小榕同学阅读名著时所做摘抄的一部分,与三句名著摘抄相对应的一组是(  )
    ①天边那片朦胧的亮色迟渐扩大,苍茫的河山骤然映入红军战士朱家胜流着泪的双眼——雪后初晴的黄土高原晨光满天,积雪覆盖下的万千沟壑从遥远的天边绵延起伏蜿蜒而来……
    ②人们望着星星,望着月亮,望着那人类共同拥有的浩瀚宇宙,一颗颗壮怀激烈、豪气冲天的心,仿佛随着天上的卫星也在同步飞行!
    ③总之,人类目前已经相当精确地知道自己的摇篮——地球的大小和模样。人造卫星的观测表明,地球赤道本身也不是一个正圈形,而是一个椭圆。

    发布:2024/7/27 8:0:9组卷:11引用:1难度:0.5
  • 3.班级举行“我爱我的祖国”纪实作品交流分享会,请你帮助完成以下的信息。
    阅读有方法 学习有成效
    把握作品事实 阅读纪实作品,首先要学会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1)下列有关纪实作品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到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B.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深入分析和探究“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宣扬和评价,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从而瓦解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C.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使用了全景式的写法,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D.《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明确作者立场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学会阅读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 (2)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其中,“赤匪”彭德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举一事例说明彭德怀的人物特征。
    领悟故事精神 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从观点中辨别立场,最终,要从中收获启迪。 (3)《红星照耀中国》一经问世,在中国大地广为传播,引起轰动。海伦▪斯诺(作者埃德加▪斯诺前妻)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当时像一道闪电,唤醒了中国人民。请选择下面的一个章节,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样评价的缘由。
    A.苏维埃社会 (第六篇《红军在西北》)
    B.总司令被逮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66引用:4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