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名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①于:语气助词。兴师:起兵。②修:整治。③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④泽:同“祥”,贴身内衣,如今之汗衫。⑤偕作:一起行动。
【材料二】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但纪录的人似乎并不是因为欣赏的缘故,更不是因为研究的缘故。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歌谣便是这么写下来的。……他们搜得的歌谣,有些是乐歌,有些是徒歌。徒歌得合乐才好用。合乐的时候,往往得增加重叠的字句或章节,便不能保存歌词的原来样子。……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材料三】
      《史记》,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西元前一四五年)生,卒年不详。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山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缩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节选自《经典常谈•<史记><汉书>第九》)(1)请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分析材料一《无衣》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
(2)阅读材料三,你有没有发现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写作《史记》有着很大的帮助?请你加以分析,并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受到的启发。
(3)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先生通过十三节课,给同学们进行了经典著作阅读的入门指引。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去了解更多的内容。请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针对《诗经》或《史记》设计一个阅读探究专题,并说一说你将如何展开探究活动。
阅读探究专题:
《诗经》“国风”中的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诗经》“国风”中的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探究活动设想:
在确定好研究主题之后,首先再次阅读《经典常谈》里的相关内容,有初步认知之后;再围绕探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加以分析整理;最后用恰当的方式把探究结果呈现出来。
在确定好研究主题之后,首先再次阅读《经典常谈》里的相关内容,有初步认知之后;再围绕探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加以分析整理;最后用恰当的方式把探究结果呈现出来。

【答案】《诗经》“国风”中的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确定好研究主题之后,首先再次阅读《经典常谈》里的相关内容,有初步认知之后;再围绕探究主题查找相关资料,加以分析整理;最后用恰当的方式把探究结果呈现出来。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48引用:3难度:0.2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太原早秋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边塞诗。
    B.首联“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大火流”点出了时至七月了,正是七月流火,酷暑难耐的季节。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
    C.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
    D.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发布:2024/12/27 0:0:1组卷:51引用:2难度:0.2
  •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发布:2024/12/19 11:0:2组卷:35引用:2难度:0.8
  • 3.古诗鉴赏。
    泊平江百花洲
    [南宋[杨万里
    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②王程:指被君王差遣办理国事的旅程。③棹(zhào):船桨。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题中的“泊”字便可见出;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且颔、颈两联对仗颇为巧妙。
    B.首联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表达了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以游赏吴中佳胜的幸运之感,渲染了喜庆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愉悦的情感基调。
    C.颔联中,诗人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游历过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
    D.“眼底云山苦见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明是诗人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说成是眼底云山依依挽留自己。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发布:2024/12/26 16:0:1组卷:118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