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①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气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②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
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的说。
“可不是吗……”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注]①本篇选自鲁迅的《野草》。②头钱:旧社会提供赌博场所的人向参与赌博者抽取一定数额的钱,叫做头钱,也称“抽头”。侍候赌博的人,有时也可从中分得若干。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奴才主要从哪三个方面诉说了自己悲惨的生活处境。
(2)文章用象征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奴才、聪明人和傻子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物,表现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深刻认识,这三个人对待奴才的悲惨生活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用简要的语句加以概括。
(3)文章以人物对话贯穿全篇,语言极富个性化。试从文中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4)“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和“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地回答他”两句中的“似的”能否去掉?为什么?
(5)文章的结尾似乎解决了奴才的问题,奴才也高兴起来。你认为这是一个圆满结局吗?为什么?
【答案】(1)①饮食方面;②做工方面;③居住方面。
(2)①奴才:虽然不满自己的悲惨处境,但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奴性一足。②聪明人:对他人的悲惨生活只表示廉价的同情,世故、圆滑、明哲保身。③傻子:痛恨不公平的社会,敢于斗争,一往无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3)示例:“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奴才以赶走帮助自己的人为功劳,借机向主人献媚邀功的心理和是非不分、甘受奴役的性格特点。
(4)不能去掉。第一个“似的”对“大有希望”作了否定,说明他将来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希望;第二个“似的”则表明聪明人并不是真心为奴才高兴,而只是在敷衍他。
(5)这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奴才的觉醒,也没有看到其悲惨处境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样一个不公平的世界仍然会继续维持下去。
(2)①奴才:虽然不满自己的悲惨处境,但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奴性一足。②聪明人:对他人的悲惨生活只表示廉价的同情,世故、圆滑、明哲保身。③傻子:痛恨不公平的社会,敢于斗争,一往无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3)示例:“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奴才以赶走帮助自己的人为功劳,借机向主人献媚邀功的心理和是非不分、甘受奴役的性格特点。
(4)不能去掉。第一个“似的”对“大有希望”作了否定,说明他将来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希望;第二个“似的”则表明聪明人并不是真心为奴才高兴,而只是在敷衍他。
(5)这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奴才的觉醒,也没有看到其悲惨处境有任何改变的可能。这样一个不公平的世界仍然会继续维持下去。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3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王夫人因说:“……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③是
A.侧面描写,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B.肖像描写,用的是赞赏的笔调,突出宝玉的美貌多情。
C.模拟封建卫道士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用的是寓褒于贬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追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佛来思节夫人停住了脚步:“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佛莱思节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唉。_______,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1)在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
A.可怜的马蒂尔德
B.可怜的我的马蒂尔德
C.我可怜的马蒂尔德
D.多么可怜的马蒂尔德
(2)这段文字出自法国著名作家
A.都德
B.莫泊桑
C.雨果
D.巴尔扎克
(3)小说的结尾,佛来思节夫人说出那个挂项链是假的,在整个故事情节中是
A.高潮
B.发展
C.开端
D.尾声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