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按成因可分为辐射冷却雾(太阳辐射日变化导致)、平流冷却雾(暖湿空气冷下垫面)、平流蒸发雾(冷空气暖湿下垫面)、地形抬升雾(类似于地形雨)、锋面冷却雾(位于锋面附近)等多种类型。
德雷克海峡(见如图)位于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因常年大雾密布而著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雾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中,极地号考察船在德雷克海峡及长城湾一带共活动考察3个月,获取了该地极宝贵的气象资料(见下表)。

表1雾日频数表
月份 | 出雾天数 | 占观测日数百分比 | 雾持续时间 | 雾过程次数 |
12(10天) | 6 | 60% | 6小时 | 7 |
1 | 12 | 39% | 12小时 | 26 |
2 | 10 | 36% | 18小时 | 12 |
3 | 7 | 39% | 24小时 | 9 |
总计 | 35 | 40% | >24小时 | 7 |
风级出雾次数 风向 |
0 | 1-2 | 3-4 | 5-6 | ≥7 | 合计 | 占总次数百分比 |
C(静风) | 4 | 4 | 6 | ||||
N | 2 | 2 | 3 | ||||
NW | 5 | 17 | 9 | 4 | 35 | 54 | |
W | 1 | 3 | 3 | 7 | 11 | ||
SW | |||||||
S | |||||||
SE | 1 | 3 | 1 | 5 | 8 | ||
E | 1 | 1 | 1 | 1 | 4 | 6 | |
NE | 1 | 5 | 1 | 1 | 8 | 12 | |
合计 | 4 | 8 | 29 | 17 | 7 | 65 | |
占总数百分比 | 6 | 12 | 45 | 26 | 11 | 100 |
(2)结合表3,概括德雷克海峡海雾频次与风向、风级的关系。
(3)由海雾与风向的关系推断此处海雾的主要成因和次要成因。
(4)说明此处海雾给极地号考察船科考带来的不利影响。
【考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频数多;雾时长;与风场相关性高。
(2)频次与风向关系:偏北风雾频次高;偏南风雾频次低。
频次与风力关系:0-7级以上风都有雾出现;3-6级风出雾频次最高。
(3)主要成因:偏北风时出雾频次最高,从低纬吹到此处的暖湿空气受下部冷海水影响,水汽冷凝形成平流冷却雾。
次要成因:偏南风时也有雾形成,从高纬吹到此处的冷空气,使该处较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冷凝,形成平流蒸发雾。
(4)降低能见度,易撞冰山失事;降低航速,影响科考进程。
(2)频次与风向关系:偏北风雾频次高;偏南风雾频次低。
频次与风力关系:0-7级以上风都有雾出现;3-6级风出雾频次最高。
(3)主要成因:偏北风时出雾频次最高,从低纬吹到此处的暖湿空气受下部冷海水影响,水汽冷凝形成平流冷却雾。
次要成因:偏南风时也有雾形成,从高纬吹到此处的冷空气,使该处较暖水面蒸发的水汽冷凝,形成平流蒸发雾。
(4)降低能见度,易撞冰山失事;降低航速,影响科考进程。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21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2021年1月6日,山东青岛气温降至零下15.8℃,打破了历史低温纪录。7日青岛近海海域海面上“蒸汽腾腾”,仿佛海水被煮沸了。气象专家解释:受强寒潮天气影响,使海水翻腾,海面下部温暖海水上升,海水快速蒸发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冰晶,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浩”。据此完成22~23题。
与本次“海浩”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①海-气间温差大
②海-气间温差小
③风力较大
④风力较小发布:2024/12/31 6:30:1组卷:15引用:1难度:0.2 -
2.读下面某区域图,完成1~3题。
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差别很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发布:2024/12/31 15:0:1组卷:6引用:1难度:0.6 -
3.如图是大洋表面蒸发(E)与降水(P)差值随纬度变化图。据此完成20~21题。
甲、乙、丙、丁各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的是( )发布:2024/12/31 9:30:1组卷:6引用:1难度:0.6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