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1)语段中的“这种态度”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请根据语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种态度”的内涵。
(2)本语段开头的三个排比句指出了马列主义的三种表现,请说出其具体内容。
(3)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学风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1)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2)①对周围的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②不割断中国和外国的革命史。③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3)含有对偶、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作者引用这副对子活画出主观主义者的形象,讽刺批评他们没有科学态度,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毛病。
(4)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不实事求是,主客观分离,理论与实际分离;后者实事求是,主客观统一,理论与实际统一。
(2)①对周围的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②不割断中国和外国的革命史。③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3)含有对偶、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作者引用这副对子活画出主观主义者的形象,讽刺批评他们没有科学态度,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毛病。
(4)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不实事求是,主客观分离,理论与实际分离;后者实事求是,主客观统一,理论与实际统一。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6 8:0:9组卷:1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萨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1)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 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2)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发布:2025/1/3 5:0:2组卷:3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节选自《拿来主义》(节选))(1)解释下列词语。
自诩:
冠冕堂皇:
(2)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3)第(5)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4)“送来”和“拿来”的区别是什么?发布:2025/1/3 8:0:45组卷:5引用:1难度:0.5 -
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叶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关于引用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的用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选用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味。
B.语言的习惯性联想的流弊。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阐述善于运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义有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对某字的联想不同。
B.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作者善于充分使用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对阅读和写作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B.选文以“烟”为例说明字的联想意义难用,会让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C.科学的文字需要精确,但这并不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比喻手法,使诗意变得丰富。
(4)选文在阐述问题过程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B.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C.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D.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5)下列诗句中,使用“烟”直指的意义的是
A.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发布:2025/1/3 3:30:1组卷:4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