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实验时,主要的步骤是: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B.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C.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记录下O点的位置,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D.按选好的标度,用铅笔和刻度尺作出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画出两有向线段所夹的对角线,在末端标上箭头表示为F;
E.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拉橡皮条使其伸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下细绳的方向,按同一标度作出这个力F′的图示;
F.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是否相同,得出结论。
上述步骤中,有重要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 CC和 EE。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F′F′。
【考点】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答案】C;E;B;F′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6引用:3难度:0.6
相似题
-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秤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
D.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秤的读数相等
E.在用两个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秤拉时记下的位置
其中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
(2)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是 。
②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发布:2024/12/29 19:30:1组卷:530引用:15难度:0.3 -
2.某同学从学校的实验室里借来两个弹簧秤,在家里做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用完全相同的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操作,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C,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G,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至水平,使结点O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1)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 N(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由实验作出FA和FB的合力F的图示(如图2所示),得到的结果符合事实的是 .(填“甲”或“乙”)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发现弹簧测力计A的指针稍稍超出量程,下列解决办法可行的是 .
A.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的大小
B.减小重物M的质量
C.将A更换成量程较小的弹簧测力计
D.改变弹簧测力计B拉力方向.发布:2024/12/29 18:0:2组卷:103引用:2难度:0.5 -
3.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a.如图甲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绳套,每个绳套上均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
b.沿着两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O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两个拉力F1、F2的大小。用笔在两绳的方向上分别标记a、b两点,并分别将其与O点连接,表示两拉力的方向。
c.换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O点,记录拉力F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
(1)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要保证两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至同一点(O点),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实验中利用图中标记的O、a、b三点确定分力的方向时,图甲中的b点标记得不妥,其原因是 。
(3)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力的图示,其中 (选填F或F′)是F1和F2合力的真实值。发布:2024/12/30 1:30:2组卷:42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