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过渡元素。如现代工业利用铜氨溶液溶解纤维制造人造丝,古代秦俑彩绘上用的颜料被称为“中国蓝”,其成分为BaCu2Si2O7。
(1)铜氨溶液中的配离子为[Cu(NH3)4]2+,其中心原子外围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
(2)在硫酸铜氨溶液中加入乙醇,即得到深蓝色晶体[Cu(NH3)4]SO4•H2O。
①晶体中各元素电负性最大的是 氧氧(填元素名称);
②晶体中存在的化学键为 ACAC(填选项字母);
A.离子键
B.氢键
C.配位键
D.金属键
E.范德华力
③晶体中SO2-4、NH3、H2O三种微粒的键角依次减小的原因是 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VSEPR模型均为四面体型,孤电子对数依次增加,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斥力增大,故键角依次减小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VSEPR模型均为四面体型,孤电子对数依次增加,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斥力增大,故键角依次减小。
(3)合成“中国蓝”的原料有BaCO3、孔雀石[Cu(OH)2CO3]和砂子(SiO2),用CaCO3代替BaCO3即可合成“埃及蓝”。

①已知CaCO3、BaCO3晶体熔点分别为1339℃、811℃,CaCO3熔点较高的原因是 二者均为离子晶体,Ca2+半径比Ba2+的原子半径小,则CaCO3比BaCO3晶格能大,熔点高二者均为离子晶体,Ca2+半径比Ba2+的原子半径小,则CaCO3比BaCO3晶格能大,熔点高。
②图甲为金刚石晶胞,图乙为SiO2晶胞中Si原子沿z轴方向在xy平面上的投影图(即俯视投影图),其中O原子略去,Si原子旁标注的数字表示每个Si原子位于z轴的高度,已知则SiA与SiB的最近距离为apm,则SiO2晶胞的密度为 8×60NA(2a×10-10)3或1202aNA×10308×60NA(2a×10-10)3或1202aNA×1030g•cm-3(用含a、NA的代数式表示)。


SO
2
-
4
8
×
60
N
A
(
2
a
×
1
0
-
10
)
3
120
2
a
N
A
×
1
0
30
8
×
60
N
A
(
2
a
×
1
0
-
10
)
3
120
2
a
N
A
×
1
0
30
【答案】
;氧;AC;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均为4,VSEPR模型均为四面体型,孤电子对数依次增加,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斥力增大,故键角依次减小;二者均为离子晶体,Ca2+半径比Ba2+的原子半径小,则CaCO3比BaCO3晶格能大,熔点高;或

8
×
60
N
A
(
2
a
×
1
0
-
10
)
3
120
2
a
N
A
×
1
0
30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9引用:3难度:0.7
相似题
-
1.将32.0g的Cu片投入到150mL某浓度的HNO3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共收集到11.2L(标准状况下)NO2和NO的混合气体,则该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发布:2024/12/30 3:30:1组卷:33引用:3难度:0.6 -
2.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1/12 8:0:1组卷:221引用:2难度:0.9 -
3.铜、锰及其合金是人类常用的金属材料.
(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CuMn2O4.
①写出基态Mn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
②CO32-的空间构型是
(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CO被氧化为CO2,HCHO被氧化为CO2和H2O.
①根据等电子体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
②CO2分子中C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
③1 mol甲醛(HCHO)分子中所含σ键的数目为
(3)科学家通过X射线推测胆矾中既含有配位键,又含有氢键,其结构示意图可简单表示如图:
①胆矾的化学式用配合物的形式表示为
②胆矾中SO42-的空间构型为发布:2024/11/12 8:0:1组卷:8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