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迁徙的故乡
梅洁 真的开始上路啦,我迁徙的故乡!
广电局播放室,正播安阳镇移民到达湖北团风县移民新区的录像,片子没剪辑,全是原始素材。我一气竟看了两个半小时:
满载着移民和家什的大客车、运输车,长龙般在山间公路缓缓前行;
一朵朵鲜艳的大红花挂在移民胸前;
走了千里之路后大红花又挂到了移民新区的房子里;
一排排、一栋栋含有欧式建筑元素的黄瓦白墙的移民新区,矗立在穿街而过的河渠两边;别墅般的房屋里全部装有自来水、管道煤气,还有卫生间。
移民新区将入住874户、3782位来自安阳镇的移民;
团风人为每户移民送来了一份午餐、一袋米、一个开水瓶、一提挂面、一桶油、一筐青菜、一部电话机、一副对联、一挂鞭炮……移民进屋就能开伙;
移民新村已有粮油、蔬菜供应点,已有超市、学校、图书室、卫生医疗室……
啊,乡亲们毕竟等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常务副县长邵际军把办公室搬到了柳陂移民村,他天天挨家挨户地走访、做工作,移民们脸难看、话难听、门难进。是呀,柳陂人已是第三次迁徙了!几十年、几代人在荒沙滩上创造了一片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现在又要全部沉没了,柳陂的牺牲有多大?邵际军同情他们,他贴着心窝和移民说话。长时间的说话,他的声音完全嘶哑了。
县移民指挥部,设在移民局很旧的小院里。副总指挥周吉礼的办公室门开着,人不在。环视周吉礼简朴的办公室,我在想:那个相貌英气、说话幽默、做事果决、极富判断力的周吉礼,两年前我认识了他。如今,政法委书记兼起了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职务,看来,特殊时刻,县里在紧急调兵遣将。
正想呢,周吉礼进来了。他左小臂上有隆起的一块肉包。他说感冒不好,咳嗽不止。医生做结核试验,说他肺部深处有结核菌感染。我担心地说:“那你一定要注意休息啊。”周吉礼说:“移民的关键时刻,怎么休息?”
是啊,移民的关键时刻,成千上万的乡亲每天都在等待着启程的号令,千里迢迢的迁徙长路,数万个家庭的安家落户……每天都要做重要决策的指挥部,“休息”“保重”“注意身体”这些关切的话,对于周吉礼已是奢侈了。
天在下着小雨。中午,我来到安阳镇龙门堂移民村。村主任刘继武向我走来。当我和一双粗糙的、结实的中年男子的手相握的刹那,刘继武怆然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的泪水也滚滚而出。这个坚强的男人,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他都在鼓励自己的村民:为了国家的工程,为了北方人能喝上汉江水,我们到别的地方重建新的家园吧,我们不哭。可他在我面前,却再也无法忍住。他用一双粗糙大手胡乱地抹着脸上的泪水,然后指着村前广阔、肥沃的田地说:“今年地里没种一棵庄稼,去年都说搬呀搬呀,结果也没搬,地都撂荒了……”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往日的千亩稻田里长满了杂草,刘继武心疼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午后,天开始下雨,好在49辆货车已装载完毕,盖好了苫布,编号列队,卧龙般静静地停在公路边,只等出发的命令。下午4时,一声令下,货车徐徐驶动,离开安阳镇,向广阔的江汉平原驶去。
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安阳镇青龙村。
青龙村数百人已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小学校的教室里、走廊里、屋檐下都蹲着、坐着、站着一堆堆来自各村组的移民。他们在那里等着上车的命令。
天气很冷,移民们大多穿得很单薄,很多人光脚穿着草鞋。如果按上级规定的出发时间--明天凌晨4点--他们还要在这里等十几个小时。那只有一个月的小移民刘心雨、只有两个月的小移民陈从园怎么受得了?那个70多岁的、坐在轮椅上的偏瘫老人怎么受得了?她大小便失禁啊!那个等待生产的孕妇怎么受得了!……
许多移民几天前房子都扒了、锅灶已拆了,他们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没喝上热水了!
22点零5分,常务副总指挥周吉礼终于“违规”下令:移民车队提前启程!
我和故乡的朋友兴明、萍清迅即来到沿江大道,我们想在那里送送移民。
雨,在昏黄的路灯下扯着斜斜的银线,雨点打在伞布上发出嘭嘭的声音。
夜,静极了。江风吹过来,凉飕飕的。街上没有一个行人。我们仨人站在雨里等待,等待乡亲们从这里走过。
23点15分。一辆警车驶过。一辆指挥车驶过。一辆医务救护车驶过。啊,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驶过,一辆又一辆……25辆啊!
我们向车子挥手,向父老乡亲们挥手。
故乡的人们呀,你们就这样在这寂静的雨夜悄悄地告别了故乡!
永远的告别呀!
父老乡亲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
多好的故乡!多好的人民!多好的执政者啊!
抬头仰望雨夜的天空,我双手合十,为我迁徙的故乡祈祷平安……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C
A.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广电播放室里看到百姓迁移到湖北团风县的情景,25辆满载移民的豪华大轿车,说明此次迁移人数之多。
B.文章描写了移民新区的房屋、超市、学校、图书馆等建筑设施以及团风人给移民送的生活用品,表明移民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C.文章描写众多百姓冒雨集结在青龙小学,等着上车的命令,虽然行动上对移民政策是支持和理解的,但内心还是诸多不情愿。
D.文章写周吉礼违规下令让移民车队提前启程,是因为他考虑到百姓在风雨中等待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这体现他以民为先。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B
A.文章环境描写较多,涵义丰富。注重环境描写,移民迁徙前的雨夜,既写出天气的寒冷,给移民们造成的困难,又暗示了移民们的心情。
B.文章细节描写不多,令人感动。写我和村主任刘继武手相握的刹那,中年男子的泪水夺眶而出,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万般不舍。
C.文章人物形象鲜明,以点带面。重点描写副县长邵际军和副总指挥周吉礼为移民工作所做的努力和牺牲,赞颂了所有为移民工作的人们。
D.文章感情真挚丰富,以小见大。书写了南水北调工程中普通人的义举和贡献,反映了在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人民才是前行的力量。
(3)文章倒数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我任泪水和着雨水,在脸上奔涌”,你认为作者的“泪水”中包含着哪些情感?
(4)散文的本质就是真实性,请你结合这篇文章谈谈散文的真实性的具体体现。
【考点】散文.
【答案】C;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9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雪芹其实是被“火车”撞死的? 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英文是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文字之一。中文和英文,很难说哪一个更好、更优美,只能通过比较,来分辨出两种语言文字各自的魅力。《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桥梁,《红楼梦》的英文译本,是最美的英文和最美的中文的对撞、比拼。比拼的结果,不是分出谁高谁低,在中文和英文的对撞里,它们魅力各显,激越飞扬,淋漓尽致。
1.从英文到中文 有这么一段英文:
Soon they had finished their tea and sat down to a collection of choice wine and delicacies。
上面这段英文翻译成中文,可以翻译成:他们很快喝完了茶,然后,坐下来尽享美食佳肴。--这样的中文译文,应该说是基本合格的。但是,实际上,这句英文是《红楼梦》一句话的翻译结果。我们看看曹雪芹的原话是什么: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第八回)
上面这段英文是标准的英文,上下文衔接连贯,句式紧凑,而曹雪芹的原文呢,无疑是非常好的中文,是流水句式,生动鲜活,比起“基本合格”的中文来说,有天壤之别!
2.从中文到英文 第十七回,“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脉,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我们看这句《红楼梦》里的中文,第一小句8个字,中间小句4、5、4个字,结尾7、6个字,流水句,节奏感好,情景清新明快,画面感强,是典型的优美的中文。
我们看看英文翻译:
“A stream gushed through an opening at the foot of the garden wall into a channel barely a foot wide which ran to the foot of the rear terrace and thence round the side of the house to the front,where it meandered through the bamboos of the forecourt before finally disappearing through another opening in the surrounding wall。”
我突出句中的逗号,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这是英文的一个大长句。这个英文长句,很气派,前半句竟然有40个词,后半句有19个词,蔚为大观,就像一列火车,呼啦啦拽起了那么多的车厢,轰然前行。中文习惯于短句子,读写听说,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短句子会让我们更加便利,更加舒服。如果说英文是一列长长的火车,那么中文呢,就像个手推车,一人一车,翻山越岭,细步款款。
3.“火车中文”的尴尬 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今天,我们已经写不出曹雪芹那样的中文了。近代以降,我们草草地放下了手推车,急急火火地上了火车,以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中文才能够“现代化”。今日的“中文”,叫作“现代汉语”,是在繁琐缜密的语法规则下制造出来的中文,是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的中文,中文成了“产品”,已经不是曹雪芹的“中文”了。沧海桑田,一言难尽……
有人说要恢复“曹雪芹式的中文”,要恢复传统中文的魅力,怎么办?我以为我们还是从培养鉴赏力开始吧,要知道“曹雪芹中文”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学会鉴赏她,欣赏她;要让人们知道,传统中文又“美”又“好”,她比现代汉语“美”在哪里,“好”在哪里。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语言文字仅仅是个工具,她不仅是工具,而且是媒介,是文明传承的介质,是人们获取精神美感和灵魂归属的介质。中文已经存在几千年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准则才不过100多年的时间,用100多年的尺子,去规范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语言文字,这把尺子太弱,太短,太贫乏无力了。
提高传统中文的鉴赏力,必须要克服的就是“火车中文”。
比如:尽管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23日呼吁美国总统布什要求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立即实现停火,但布什对此表示拒绝并反对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立即停火。
上面这句话,前半句也是40个字,赫然展开,虽然气派,但是让人眩晕,我们阅读起来,也很吃力,习惯了读短句子的中国人,也许得憋着一口气才能读完这个“火车中文”。越到最后,气息越短,这样的阅读感受多么糟糕啊!中文上了“火车”,跟《红楼梦》渐行渐远,跟中国人愉悦的阅读感受渐行渐远。
再看“那则让她哭了整整一夜的她母亲昨晚因车祸受重伤而不治身亡的消息对她来说的确是个十分沉重的打击”。
这句话是“超级火车中文”,简直就是动车组,竟然包括了整整45个字,从现代汉语语法来看,没有任何问题,但面对这样一个让人崩溃的句子,现代汉语的语法却无能为力,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在这里,“曹雪芹的中文”已经死了,是被“火车中文”撞死的。
品红楼,品的是曹雪芹的中文,这是一种审美的语言,让人感叹,也让人唏嘘不已--
今天的中文说“女孩”,曹雪芹中文则说“豆蔻”;
今天的中文说“女人”,曹雪芹中文则说“巾帼”;
今天的中文说“美女”,曹雪芹中文则说“红颜”;
今天的中文说“老人”,曹雪芹中文则说“白发”;
今天的中文说“海棠花在春天里静静地开放着”,曹雪芹中文则说“海棠春睡”;
今天的中文说“一个美女一生总是会受很多的痛苦和伤害,命运总是不理想”,曹雪芹中文则说“红颜薄命”。
今天的中文说“白色的眉毛”,曹雪芹中文则说“秋眉”;
……
(1)本文题目“曹雪芹其实是被‘火车’撞死的?”,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题目起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2)结合原文,说说作者认为的“曹雪芹式的中文”具有怎样的特点。文中所说的现代汉语有什么特点?
(3)第二十六回,“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会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会金鱼”。这段话写宝玉春困打盹,袭人劝他出去走走,消消困。阅读了本文之后,你觉得这段话好在哪里?发布:2025/1/7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你在西湖 ①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的西湖。
②“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当初的调侃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典概括,舍弃了大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
③一个是杭州的西湖,绰约天下,仪态万方,风流热烈。一个是惠州的西湖,湖山拥吻,景观掩映,萦绕一湖的诗意,吟喃着的是清奇娴淑的品格。
④九百四十年前,杭州通判苏东坡携友载酒,泛舟湖上。邂逅了美丽善良、冰雪聪慧的王朝云,从此他的身边多了一个红颜知己。二十年后,屡经贬谪的东坡被贬惠州。两位王夫人先后逝去,姬妾们随着他在官场的跌跌不休与生活的茹苦无期,一个个悄悄离开了他。陪他一路颠簸来到惠州的,只剩一个王朝云了。进得苏门二十年,朝云经历的是饥寒之苦,抄家之祸,囹圄之灾,丧子之痛。跟随一个不合时宜的人,除了相依为命,爱到地老天荒,别的任何欲望,都是痴人说梦,甚或是不洁之念了。
⑤一贬再贬,变化着的只是职位,心系民生、造福一方的为官之道,东坡至死不渝。一到惠州,东坡就振作抖擞起来。他先是惊艳于惠州的美景,高唱“岭南万户皆春色”,继之为惠州包容的文化及淳朴的民风所感动。他庆幸因祸得福,这用以流放罪臣的蛮荒瘴疠之地,竟然是一个人间天堂。那种阔别已久、衣锦还乡的皈依情愫油然而生。他竭力筹措资金,兴修水利,迁造兵营,施药济人……不遗余力地改善当地民生。
⑥“国家不幸诗家幸”,清人的这句话,一直被后人引用。其实,诗家之幸,不过是出了一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作。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一自坡翁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改善了惠州的民生,激活了惠州的文化积淀,使惠州成为一个具有大山水、大人文、大境界、大前程的名城。
⑦最值得惠州自信和骄傲的,还是西湖。为了西湖的筑堤建亭,他不惜捐了犀带,也不惜花甲弱质,亲临工地,日督夜巡。西湖修葺一新,他与民众欢宴相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惠州的西湖也由东坡彼时的五湖六桥,再到之后的八景、十四景、十六景,日益生机勃勃,早已成为天下的美景。它天人合一的精神格局,古今互照的深刻意蕴,不仅仅滋养着惠州,也滋养着天下。长长的苏堤,就是融汇天人、穿越古今的天路。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抬头看得见树冠上的醉醺醺的白云,这白云都是东坡当年结交的酒徒,只要晴日就赖在那里。低头可见水中无数的明眸,它们因王朝云舒袖而生,闪烁的秋波给行人讲述当年筑堤时的热闹场面。
⑧走过苏堤,西山早已敬候。西山并不算高大,却是碧翠晶莹,如婴初洗,即便是朗朗晴日,也处处湿润养目;不要说花卉草木了,就连石阶砖墙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陈香。耸立在山顶的就是著名的建于唐代的泗洲塔。登临顶层,西湖的美景尽收眼底。几座岛屿把西湖巧妙地分割为五湖,五湖息息相通,又让景致俏皮地陈列,一景刚刚隐约,又一景猝不及防忽焉扑面。古人有“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的诗句,来赞扬六桥和苏堤之美。
⑨绝佳的景观,必有刻骨铭心的伤怀之处,可称之“景魂”。西湖的“景魂”就在西山之东的孤山。三十四岁的朝云香消玉殒,始也西湖,终也西湖,孤山竟成了朝云的葬身之地。既把惠州作为家乡,又因朝云长眠于此,东坡唯一的奢望就是终老惠州,与朝云同葬一处,长相厮守。然而,不合时宜者过于天真,他从不会韬光养晦,视韬光养晦为伪苦行僧伪君子的暗室小技。他的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为被贬惠州的诗作《纵笔》),引起政敌的忌恨,他们岂容东坡这般潇洒快活?告密皇上,龙颜一怒,再贬海南岛的儋州。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惩罚。东坡最后一次拜谒朝云墓,沉默良久,说道:“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他依稀听到墓中朝云的应答:“等你在西湖。”东坡的话果真应验,三年后病死归途,而朝云的等待,已近千年。
⑩等你在西湖,在惠州人心中,朝云并没有死,她是照耀西湖的明月;她是守护这方水土的女神。朝云墓前的香火,千年不熄!等你在西湖,只消在朝云墓前一站,那袅袅而上的,岂止是隔世的紫丁香?
⑪西湖的生命线是苏堤,苏堤是东坡卧身而成。走在苏堤上,步步都感受到东坡有力的脉动。世人不必念叨什么人生苦短、白驹过隙,只要重情义、守善念地过好每一天,也就获得了永恒。商人不必计较经营的盈亏,可知那亿万的资产,换不来一寸苏堤的美誉!身为官员的,不必埋怨风云多变、职位起伏,只要以民为父母,把民本民生镌刻在心,竭力做好每件事,你便是百姓心中的丰碑。读书做学问的,不必囚囿书斋,苏堤漫步,看看层层叠叠的湖面微澜,你可知那不只是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更有今人智慧的酬唱以及不懈奋进的前呼后拥。
⑫等你在西湖,这是义薄云天的惠州人的一个美丽心绪,更是对天下人的呼唤。
(取材于李贯通的同名散文,原文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中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苏轼的《纵笔》是七言绝句,而杜甫的《登高》,则属于七言律诗。
B.苏东坡,被贬惠州期间,除了写诗还创作了大量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C.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本文中的“紫丁香”就有此意。
D.犀带,饰有犀角的腰带。中国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腰带上的装饰不同,其官阶品位也不同。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西湖与惠州西湖都让苏东坡为之倾情以注,而这倾情以注也恰好体现了他的为官之道。
B.文中第⑦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堤被两排常绿的榕树簇拥着……只要晴日及赖在那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长提两侧榕树环围,树冠上白云缭绕的美景,突出西湖天人合一的格局。同时也暗示出苏东坡旷达豪迈的情怀。
C.作者在文中对“国家不幸诗家幸”这种说法表达了不满,更对其一直被后人引用提出了批评。
D.文章题目“等你在西湖”中“你”这个词不仅含义丰富,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文章第⑥段说“东坡贬惠州,却是一个‘诗家不幸谪地幸’的典范”。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苏东坡被贬惠州为什么是“谪地幸”?
(4)文章第①段说惠州的西湖是“义薄云天”的。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惠州西湖的“义薄云天”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布:2025/1/3 9:30:5组卷:37引用:4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冬牧场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居麻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千米,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千米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千米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r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段运用记叙、描写、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自然环境的空旷、偏僻与牧场生活的孤寂、单调。
B.第④段写哈萨克族牧民在无人的荒野中放声歌唱,体现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我”也被他们这种生活态度所感染。
C.第⑧段写“我”和加玛目送南迁的驼队和羊群远去,表达了“我”对顺应自然的游牧生活,以及创造财富的牧民们的礼赞。
D.第⑨段中“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的描写,既传达出游牧生活的艰辛,也激发了作者对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2)请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在刻画哈萨克族牧民女性人物形象时,突出描写了她们的饰物(耳环、戒指),这些饰物有什么样的意义?发布:2025/1/3 4:30:3组卷:7引用:2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