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
[问题情境]学习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同学们对如何建立解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测量物体的实际高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老师决定开展一次主题为《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数学实践活动,并为各小组准备了卷尺、测角仪等工具,要求各小组建立测高模型并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问题探究]第一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制定出了如下测量实施方案:
第一步,建立测高模型,画出测量示意图(如图1),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和测量方法:用卷尺测量测角仪CD的高度和测角仪底部C与旗杆底部A之间的距离,用测角仪测量旗杆顶端B的仰角α;
第二步,进行组员分工,制作测量数据记录表;
第三步,选择不同的位置测量三次,依次记录测量数据;
第四步,整理数据,计算旗杆的高,撰写研究报告.
如表是该组同学研究报告中的数据记录和计算结果:
测量组别 | CD的长(米) | AC的长(米) | 仰角α | 计算AB的高(米) |
位置1 | 1 | 14.4 | 40° | 13.1 |
位置2 | 1 | 16.2 | 36° | 12.8 |
位置3 | 1 | 15.9 | 38° | 13.4 |
平均值 | 13.1 | |||
研究结论:旗杆的高为n米 |
13.1
13.1
;该小组选择不同的位置测量三次,再以三次测量计算的旗杆高度的平均数作为研究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 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
.(2)该测量模型中,若CD=a,AC=b,仰角为α,用含a,b,α的代数式表示旗杆AB的高度为
btanα+a
btanα+a
.[拓展应用]
(3)第二小组同学设计的是另外一种测量方案,他们画出的测量示意图如图2,测量时,固定测角仪的高度为1m,先在点C处测得旗杆顶端B的仰角α=30°,然后朝旗杆方向前进14m到达点H处,再次测得旗杆顶端B的仰角β=60°,请你帮他们求出旗杆AB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列代数式.
【答案】13.1;减小误差;btanα+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51引用:3难度:0.4
相似题
-
1.家住重庆两相邻小区的小明和小华在一次数学课后,进行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如图,在同一水平面从左往右依次是小明家所在的居民楼、小华家所在的小洋房、背靠小华家的一座小山,实践内容为测量小山的高度,家住顶楼的小明在窗户A处测得小山山顶的一棵大树顶端E的俯角为10°,小华在自家楼下C处测得小明家窗户A处的仰角为37°,且测得坡面CD的坡度i=1:2,已知两家水平距离BC=120米,大树高度DE=3米,则小山山顶D到水平面BF的垂直高度约为( )(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37°≈
,tan37°≈35,sin10°≈34,tan10°≈17100)950发布:2025/1/20 8:0:1组卷:504引用:4难度:0.5 -
2.小明家所在居民楼的对面有一座大厦AB,AB=80米,为测量这座居民楼与大厦之间的距离,小明从自己家的窗户C处测得大厦顶部A的仰角为37°,大厦底部B的俯角为48°.求小明家所在居民楼与大厦的距离CD的长度.(结果保留整数)
(参考数据:)sin37°≈35,tan37°≈34,sin48°≈710,tan48°≈1110发布:2025/1/20 8:0:1组卷:708引用:53难度:0.5 -
3.小明家所在居民楼的对面有一座大厦AB,高为74米,为测量居民楼与大厦之间的距离,小明从自己家的窗户C处测得大厦顶部A的仰角为37°,大厦底部B的俯角为48°.
(1)求∠ACB的度数;
(2)求小明家所在居民楼与大厦之间的距离.
(参考数据:sin37°≈,cos37°≈35,tan37°≈45,sin48°≈34,cos48°≈710,tan48°≈711)1110发布:2025/1/20 8:0:1组卷:664引用:3难度:0.5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