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赵季良,字德彰,济阴人也。初仕后唐庄宗,为魏州司录。魏州税多逋负,庄宗为晋王,过督之。季良曰:“殿下方谋攻取而不百姓,一旦百姓离心,恐河北非殿下有也。”庄宗大加钦重。累迁盐铁判官、太仆卿。
      明宗天成元年,赍官诰拜孟知祥为侍中。即以为三川制置使,督蜀犒军余钱送京师,且制置两川征赋。是时知祥镇西川,颇不奉诏。会与季良有旧,遂留之不遣,因请为西川节度副使。事无大小,多与参决。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自是季良倾身事知祥,布腹心矣。
      季良通敏,善谋略。董璋遣人求昏自结,而知祥心恨璋,未之许也。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长兴时,进奏官言唐主欲大发兵讨两川。季良请以东川先取遂阆,然后并兵守剑门,则大军虽至,吾无内顾忧矣。未几,唐将石敬瑭因遂阆已破,烧营北归。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近,奈何?”季良扣指曰:“不过绵州必遁。”知祥大笑,出书示之。由是甚服其智。
      是年,唐明宗即下制,以季良为武泰军节度使。知祥称尊号,是为后蜀高祖。拜季良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既而高祖病甚,召季良与李仁罕、赵廷隐、王处回等同受顾命。高祖晏驾,秘未发丧。处回夜过季良,涕泣不已。季良正色曰:“今强侯握兵,专伺时变,义当速立嗣君,岂可徒相泣耶!”遂与处回立后主而后发丧。以拥戴功加司徒,进太保。广政九年卒,谥文肃。
节选自《后蜀列传•赵季良》)(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A

A.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治乱者何独不然”“季良以为宜合从以拒唐”两句中的“不然”“以为”。
B.“庄宗时为晋王”“董璋时遣人求昏自结”两句中的“时”,都是名词作状语,可以解释为“在当时”“在那时”。
C.“谋攻取而不爱百姓”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两句中的“爱”都是动词,可分别解释为“爱护”和“吝惜”。
D.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的词语很多,如“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累迁”指多次升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C

A.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B.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C.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D.久之/唐徙季良果州团练使/知祥得制书匿之/表留季良不可得/复遣使至京师论/请明宗/不得已/曲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赵季良是济阴人,后唐庄宗时担任魏州司录,表现出出众的政治才能,受到庄宗的赏识和器重。
B.赵季良与镇守西川的孟知祥有交情,当他到蜀地担任三川制置使时,被孟知祥留在当地,没有返回京师。
C.赵季良被孟知祥留在蜀中后,参与决断大小事务,深得信任,尽心尽力辅佐孟知祥成为孟知祥的心腹。
D.赵季良深得唐明宗信任,先被任命为武泰军节度使,后又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平章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②军前驰报知祥,知祥故藏其书,谓季良曰:“北军渐进,奈何?”
(5)文本二写到“季良通敏,善谋略”,其“善谋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

【考点】文言文阅读
【答案】A;C;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2/4 22:30:1组卷:26引用:5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 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
          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 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
    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辅政有功,不图名利。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周公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周公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
    B.周公还政成王,面北称臣。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
    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职责。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
    D.周公去世,备受成王礼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②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5)周公是如何辅佐成王的?

    发布:2024/12/3 15:30:1组卷:45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也。谢晦为荆州,以为南蛮功曹。晦爱其雅素,深相知待。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秉权,殷、刘之隙已著,觊之不欲与殷景仁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于床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后义康徙废,朝廷多以异同受祸。复为山阴令。山阴民户三万,海内剧邑,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理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绩修,莫能尚也。孝建元年,出为义阳王昶东中郎长史。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时沛郡相县唐赐往比村朱起母彭家饮酒还,因得病。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三公郎刘勰议:“赐妻痛遵往言,考事原心,非存忍害。谓宜哀矜。”觊之议曰:“法移路尸,犹为不道,况在妻子,而忍行凡人所不行。不宜曲通小情,当以大理为断。谓副为不孝,张同不道。”诏如觊之议。幸臣戴法兴权倾人主,而觊之未尝降意。或嫌其风节过峻。觊之曰:“不过使吾不为三公耳。”太宗泰始初,四方同反,觊之家寻阳,寻阳王子房加以位号,觊之曰:“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不敢闻命。”孔觊等不能夺。太宗甚嘉。三年卒,时年七十六。追赠镇军将军,常侍、刺史如故。谥曰简子。其子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责,觊之每禁之不能止。及后为吴郡,诱绰曰:“我常不许汝出责,定思贫薄亦不可居。民间与汝交关有几许不尽,及我在郡,为汝督之。凡诸券书皆何在?”绰大喜,悉出诸文券一大厨与觊之,觊之悉焚烧,宣语远近:“负三郎责,皆不须还。”
    (选自《宋书•顾觊之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B.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C.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D.临死语妻张/死后刳腹出病/后张手自破/视五藏悉糜碎/郡县以张忍行刳剖/赐子副又不禁驻/事起赦/前法不能决/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是古代行政区域的名称。郡的长官称“守”,秦设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B.南蛮是先秦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与东夷、西戎、北狄合称“四夷”。
    C.海内和九州、神州赤县瀚海等同为中国别称,源于我国疆土四面环海之说。
    D.追赠指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是给予死者及其亲属的特殊荣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觊之富有远见。刘义康当权时,他借口脚病辞官归家。等刘义康被贬谪废去官爵,他因未卷入殷、刘二人的纷争,未被牵连。
    B.顾觊之治政有方。山阴县一向难以治理,与前后在此任职的官员相比,他更善于化繁为简,使山阴县政治清明,其治理效果无人能及。
    C.顾觊之不畏权贵。幸臣戴法兴权倾朝野,而顾觊之从不降低身份,屈心以从,致使戴法兴嫌弃厌恶他风骨节操过于刚直严厉。
    D.顾觊之严于教子。他对儿子放债的行为十分不满,多次劝阻,而顾绰总是不听。于是他以智慧骗取了儿子的信任,火烧了债券,恩泽乡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出为湘州刺史,善于莅民,治甚有绩。
    ②礼年六十不服戎,以其筋力衰谢,况年将八十,残生无几,不敢闻命。
    (5)针对唐赐妻儿的做法,文中刘勰和顾觊之观点不同,你更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发布:2024/11/23 8:0:19组卷:16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1)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 史:虚饰,浮夸
    D.君子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3)下列对“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
    B.这句话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
    C.这句话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
    D.“事君”就是做官,是古代教育的最高理想。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应为此奋斗终生。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
    C.“克已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
    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发布:2024/11/18 1:30:2组卷:43引用:7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