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在英国发现的变异新冠病毒B.1.1.7毒株传染性更强,病人由普通症状转化为重症的概率与死亡率更高。某科研小组为研究我国研制的新冠疫苗w对变异新冠病毒B.1.1.7的预防效果,设计了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分析回答:
要求与说明:调查数据包括疫苗W对新冠病毒引起的所有症状总体保护率以及对重症的保护率;疫苗总体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疫苗重症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一)实验思路:
(1)在高发病率国家的18-59岁健康人群中,通过抗体检测以及核酸检测选出5万个未感染过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1抗体与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未感染过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1抗体与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的志愿者参与实验。
(2)将参试人员随机均分为2组,其中A组接种疫苗W,14 天后再接种一次,B组注射安慰剂作为对照。10天后对参试人员进行抗体检测。
(3)对参试人员进行连续5个月的跟踪调查。期间若参试人员中出现新冠患者,对其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并精心治疗。
(4)根据病人感染的毒株类型是否属于B.1.1.7 以及发病前是否接种过疫苗,分类统计,计算疫苗对新冠病毒引起的总体保护率及重症保护率计算疫苗对新冠病毒引起的总体保护率及重症保护率(其它毒株组的数据合并统计)。
(二)预测实验结果
新冠疫苗W针对除B.1.1.7之外其它新冠病毒毒株引起的重症保护率为100%,总保护率为72.51%。人群接种该疫苗后,与感染其它毒株相比,如果感染B.1.1.7后发病率明显提高,病人由普通症状转化为重症的概率相同。对A组的统计结果请以柱形图表示。
(三)分析与讨论
(1)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因此更容易发生变异。
(2)疫苗接种14天后再接种一次的目的是引发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力)引发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力)。
(3)疫苗的推广接种除了要考虑疫苗的有效性、安全安全 性,还要考虑疫苗的生产成本及运输、存储的条件等多方面因素。
对照组发病率
-
接种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
-
接种组发病率
对照组发病率
【考点】免疫学的应用.
【答案】未感染过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1抗体与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核酸检测;计算疫苗对新冠病毒引起的总体保护率及重症保护率;RNA;引发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力);安全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11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目前我国规定儿童在出生后24h内需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免疫结核病),儿童在接种该疫苗后不会发生的是( )
发布:2024/12/31 5:0:5组卷:5引用:3难度:0.7 -
2.新型冠状病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已有一段时间,各国在防止病毒传播、扩散的同时,都在努力加快疫苗研发进度;到目前为止,已有部分疫苗进入临床使用阶段。如图是部分疫苗制备的流程,结合图回答有关问题。
(1)灭活疫苗方案具有技术方案简单、成熟度高、研发快速的优点,但作用效果低,即在体外培养新冠病毒,经过灭活减毒处理后注入人体刺激其产生
(2)若制备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首先需要在
(3)核酸疫苗,也称基因疫苗,是指将含有编码的蛋白基因序列的质粒载体导入宿主体内,通过宿主细胞表达抗原蛋白,诱导宿主细胞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核酸疫苗制备更加简易,更加安全,使用更加方便。下面是制作关于2019-nCoV的RNA疫苗的简化过程:扩增该病毒的某种基因→插入病毒复制子中→病毒自我复制并提取mRNA→混入载体(如脂质体)中。而DNA疫苗的制备方法为将2019-nCoV的基因插入基因表达载体,并提取质粒使用。在扩增该病毒的某种基因时,可用
(4)新冠疫苗制备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起不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原因是发布:2024/12/31 5:0:5组卷:4引用:2难度:0.6 -
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发布:2024/12/31 5:30:3组卷:2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