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范蠢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①列传》,有删改)
注:①货殖: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D
A.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B.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C.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D.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B
A.江湖,指江河湖海。《庄子•大宗师》“泉涸,鱼与相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江湖”即为此意。
B.昆弟,文中指兄弟,后也比喻亲密友爱。陈鸿《长恨歌传》:“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中“昆弟”即“亲密友爱”之意。
C.糟糠,文中指用来充饥的酒渣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后多用来指曾经共患难的妻子,如《东坡志林》卷三: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D.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字尚父,一说字子牙。周朝初官太师,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C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在计然看来,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就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择人。范蠡功成身退后选择陶邑隐居,借助陶邑的位置优势,随机应变,与时逐利,富有之后,行仁德之事。
C.子贡不仅学业有成,且经商有道,故能平交诸侯。子贡善于贵卖贱买,获利丰厚,他曾结驷连骑,以束帛之币前往原宪之处炫耀。
D.白圭擅长把握市场行情,捕捉商机,强调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坚守仁德,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②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5)根据文意,简要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答案】D;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13引用:3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公沐朝弻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赠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B.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C.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D.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及第者分三甲取士。
B.“视事”是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和本文的“强起视事”均是此意。
C.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死称崩;诸侯之死,称为“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D.少保,官名。原本是专门辅佐太子的职官。隋唐之后,“少保”已经不再真正教诲、辅佐太子,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用作加官赠官的官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广东广海卫抗倭斗争中,总兵刘焘谎报战绩,温纯以刘焘犯下欺君之罪上奏章弹劾他。
B.温纯忠于职守,为民言事。在担任兵科都给事中时,温纯极力反对矿税使逮捕关押许多人的行为,请求全部释放犯人。
C.温纯行事执着耿介忠贞。在朝廷内外争着请求免去矿税情况下,温纯参与了殿前集体跪请的行动。
D.温纯廉洁奉公,官声远播。温纯曾经多次主持南北的考察重任,并圆满完成任务。因整肃百官的风纪而为人称道。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译文
②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颇侵首辅沈一贯。
译文发布:2025/1/1 3:30:1组卷:7引用:2难度:0.9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②移渑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邀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则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以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之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钧得之。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审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3】。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獠:古代少数民族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兵邀于山口 邀:邀请 B.尽钩得之 钩:探究 C.媪察其实审矣 审:详细 D.有粟二廪 廪:粮仓 A.又尝之郏城 馈之如盗 B.阳为不知以过 变为盗服以出 C.溃则难得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吾乃其佐也 粟尽乃止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6)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发布:2025/1/1 3:30:1组卷:53引用:3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仁宗嘉祐五年,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文彦博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患在不知法度。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患在治财无其道耳。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谓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辅相材,必不欺罔。”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时宰相韩琦执政三朝,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位则不可。”帝不答。王安石始至京师,诏安石越次入对。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熙宁二年,以王安石参知政事。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吕诲上疏言:“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是生,臣窃忧之,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诲既斥,安石益自用,司马光由是服诲之先见,自以为不及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B.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C.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D.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不求/试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B.英宗,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君主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西汉。
C.尧舜,是上古的圣君,儒学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效仿二者,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D.参知政事,唐代设置,宋初于同平章事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宰相的副职,简称为参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富有实干精神,担任地方官时,在水利、粮食安全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B.王安石无意仕途进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让他在士大夫中获得很高声誉。
C.王安石得朋友赞许,朋友在还是太子的神宗面前的推许,有助于他将来被重用。
D.王安石得神宗认可,王安石与神宗论治国之策,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策略,神宗认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
(5)神宗朝王安石毁誉参半,请简要说明。发布:2025/1/1 3:0:1组卷:3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