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大豆原产中国,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大豆为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直立,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两性花,自然下既可自花传粉也可异花传粉。研究者在大豆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纯合突变体甲,并对其展开研究。突变体甲表现为叶皱缩型,如图1。

(1)以突变体甲与野生型大豆为亲本,进行正反交获得F1。采用特异性引物对两亲本基因组DNA 进行PCR扩增得到两亲本的差异性条带,可用于杂种植株的鉴定。图2是用该引物对双亲及F1植株进行PCR扩增的结果。

据结果判断,1~10中
3、4、7、9
3、4、7、9
是杂交成功获得的F1植株;推测F1中出现其它植株的最可能原因是
亲本发生自交
亲本发生自交
。F1自交收获F2,发现突变型124株、野生型380株,说明突变体甲叶型突变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2)研究发现突变体甲是7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预测该缺失范围内有6个基因(记为基因1~6)最有可能与甲的叶皱缩有关,而这6个基因在8号染色体上均有功能类似的基因(记为基因1'~6')。为确定基因1~6中与甲的叶皱缩直接相关的基因,研究者从野生型
叶片
叶片
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获得cDNA 作为PCR模板,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进行扩增。结果发现只扩增出基因1~4,以及基因1'、3'、5'、6',故锁定基因
2、4
2、4
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后命名为基因P和基因Q。
(3)研究者将同为叶皱缩表型的突变体乙与突变体甲杂交,子代均表现为叶皱缩,说明突变体乙与突变体甲的突变位点是
相同
相同
(相同/不同)的。进一步对突变体乙的基因测序,发现仅有基因Q发生突变。为确定基因Q的功能,将该基因转入
基因Q突变(突变体乙)
基因Q突变(突变体乙)
的大豆中,若发现
转基因的突变体叶表型恢复为野生型
转基因的突变体叶表型恢复为野生型
,则可证实基因Q与叶片正常发育直接相关。
(4)研究发现基因Q与大豆叶表皮角质层的发育过程有关,角质层具有保水、抵抗病菌和昆虫侵袭等作用。请预期该研究的应用价值:
对培育抗旱、抗病虫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对培育抗旱、抗病虫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3、4、7、9;亲本发生自交;叶片;2、4;相同;基因Q突变(突变体乙);转基因的突变体叶表型恢复为野生型;对培育抗旱、抗病虫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8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玉米第九号染色体上的糯性基因(wx)在胚乳中表达,也在花粉中表达(糯性淀粉遇碘呈棕红色).取一株玉米成熟的花粉,用碘液进行检测,结果约50%的花粉显蓝色、约50%的花粉显棕红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1 3:30:1组卷:41引用:7难度:0.7
  • 2.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A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变蓝;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a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A对a为完全显性。把AA和aa杂交得到的种子播种下去,先后获取花粉和籽粒,分别滴加碘液观察统计,结果应为(  )

    发布:2024/12/31 3:30:3组卷:14引用:3难度:0.7
  • 3.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发布:2025/1/16 8: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