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①今年5月上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将观众耳熟能详的“白蛇”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巧妙融合,实现了戏曲电影的创新突破,收获观众好评。近年来,“跨界”在传统戏曲领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剧目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实现“破圈”。
②检验戏曲是否繁荣,不仅要看戏迷多不多,更要看有没有吸引新的观众。在这一点上,戏曲跨界让人们看到戏曲艺术的活力,但也引发了部分人的担忧,认为这类作品不够“戏曲”。事实上,“跨界”与借鉴、吸收其他艺术来丰富自己,二者并不冲突。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戏曲在生成和发展中,广泛借鉴和吸收了歌舞、百戏、武术等表演形式,但其主体一直是戏曲。而当下语境中的“跨界”,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门类打破各自边界,突破艺术门类的壁垒,进行深度叠加、融合的一种艺术创新。
③显然,如果从戏曲本位立场出发评价跨界作品,必然会觉得“戏”味不足,而如果认识到“跨界”的宗旨,这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④戏曲跨界的宗旨之一,是与其他艺术叠加融合,创造新的艺术样式,从而超越纯粹的戏曲艺术。例如,戏曲与电影是不同的艺术门类,跨界就生成戏曲电影。戏曲电影的历史不算短,但以前基本是利用电影技术来记录戏曲舞台艺术,两者缺乏深度融合。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虽然承载的内容还是粤剧艺术,但在结构和形态上更偏向电影叙事,更富于魔幻类影片特质。无论是营造山水画意境的西湖场景,还是利用特效表现“盗仙草”“水漫金山”等武打场面,都有电影大片的即视感。粤剧舞台艺术表现手法,也依据电影的要求做了不少改变,比如主演的水袖舞更写实了。2020年B站跨年晚会,京剧裘派第四代传人裘继戎将现代舞蹈和几种地方戏剧目进行拼接,表演了令人惊艳的跨界舞《惊•鸿》,收获近200万播放量。
⑤这些跨界作品,呈现的不再是纯粹的戏曲艺术,但却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听感受,让戏曲在年轻人心中摆脱了陈旧、过气的刻板印象,引起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⑥另一方面,戏曲欣赏需要一定专业素养,这就需要戏曲演员、专家跳出狭窄的行业领域,在剧场观演、教科书等方式之外,利用多种传播媒介跨界传授戏曲知识和鉴赏方法。比如《非常有戏》《国色天香》《叮咯咙咚呛》《戏码头》等戏曲跨界电视的综艺节目,设置竞赛、导师教戏、知识讲解、专家点评等节目环节,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实现戏曲艺术和戏曲知识的跨界传播。京剧女老生演员王佩瑜是一位进行戏曲跨界传播的代表人物,“做最传统的艺术和最时尚的演绎者”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她通过举办融合说与唱的京剧脱口秀“京剧清音会”“瑜你台上见”,或参加电视网络节目,以主持人、京剧知识讲授者、演员等多重身份,普及戏曲知识、分享戏曲鉴赏经验。正由于在传播戏曲艺术时跳出专业视阈局限,走向大众,王佩瑜让戏曲在年轻人那里愈发成为时尚话题。
⑦戏曲跨界,强调创新性和探索精神,但它与传统的戏曲艺术传承并不相悖,而是构成当代戏曲艺术发展的一体两面。我们应以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跨界现象,鼓励各种富有创意的跨界传播。但也应注意,跨界艺术作品也要有艺术品位,有完整统一的艺术风格;跨界传播,必须注意导向性,传递正确的戏曲知识。
(2021年8月吴新苗《用好跨界思维,助推戏曲传播》,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D
A.戏曲跨界,虽然吸引了新的观众,让人们看到了戏曲艺术的活力,但是也引发了人们对这类作品不够“戏曲”的担忧。
B.要解决“戏”味不足的问题,就必须了解戏曲跨界的与其他艺术叠加融合,创造新的艺术样式,从而超越纯粹的戏曲艺术的这一主要宗旨。
C.《白蛇传•情》《惊•鸿》等作品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视听感受,让戏曲在人们心中摆脱了陈旧、过气的刻板印象,引起人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D.跳出狭窄行业领域的王佩瑜利用多种传播媒介跨界传授戏曲知识和鉴赏方法,让戏曲在年轻人那里愈发成为时尚话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文章开头借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事例,肯定了“跨界”对传统戏剧发展的重要作用。
B.文章立足于传统戏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意义,分析了如何摆脱在人们心中的传统的刻板印象,实现繁荣。
C.文章举王佩瑜的事迹作为对比,意在指出专家寓于传统视野当中,阻碍了传统戏剧的发展,并提出批评。
D.文章主体部分作者就我国传统戏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戏曲借鉴和吸收了歌舞、百戏、武术等表演形式打破边界,突破壁垒,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
B.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有电影大片的即视感,虽然承载的内容还是粤剧艺术,但在结构和形态上更偏向电影叙事,更富于魔幻类影片特质。
C.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专家在传播戏曲艺术时一定要跳出专业视阈局限,走向大众,这是唯一的方法。
D.我们要用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跨界现象,鼓励各种富有创意的跨界传播,才能实现传统戏剧的繁荣发展。
【答案】D;C;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9引用:2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黄 金 ①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慨叹工程领军后备人才短缺,特别是素养好、领悟力强、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扎实、系统视野开阔、能驾驭宏大复杂工程的“将才”,更是难求。
②为何会出现这供需的“两难”?窃以为是因为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③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而非单向度、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这和工匠精神是无比契合的。因此,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还需以人文教育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
④一流的大国工匠,需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应当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人文教育中,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交汇融通,造就其博约相济、以文化人的特点,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谙悉工程伦理,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早年间,钱三强先生立志立德,正是得益于人文教育。他中学时代即就读于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孔德学校,接受德智体美的全人教育,名字也由“钱秉穹”改为“钱三强”,意为德智体都强。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下,在未来中国蓝图的吸引下,钱三强决心学工科,以实际行动报国,自此一生未改初心。
⑤一流的大国工匠,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不少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对生命有了更高层次的体认,也让工程技术有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久远价值。目前,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对工程人才的工艺审美素质要求更高。人文教育恰恰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将人的思考和生命力融入工程技术,赋予中国制造更大的价值。
⑥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点。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2月7日)(1)下列关于“人文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完整健全的“人”为出发点的,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切不可少的一环。
B.人文教育可以打破专业壁垒,在工程技术中融入人的思考和生命力,完成“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乃至“中国智造”的转折。
C.人文教育涵育的是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是心灵的沉潜宁静。
D.只有将人文教育的土壤培得更厚,渠道拓得更宽,内涵挖得更深,才能以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输送更多一流的“大国工匠”。
(2)下列不属于“一流的大国工匠”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A.一流的大国工匠,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
B.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科技创造同人类重大问题紧密联系,具备关切环境、关怀生命的责任心。
C.一流的大国工匠,要把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博约相济,以文化人。
D.一流的大国工匠,更应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工科人才的培养,出现“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另一头是工程单位的“难”。
B.如今,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土壤、人文养分还不够,重视了学生掌握技术和工具的“硬知识”,少了些关注学生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软学养”。
C.想象力、审美品位也是不可小视的创造力,蜚声世界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都曾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
D.因为工程人才审美素质的提高,不少国货正从粗憨、实用阶段转向追求精细、美感的阶段。
(4)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5)作者为什么说“工科人才的培养,切不可少了人文教育这一环”?文中举钱三强的例子有何作用?发布:2024/12/10 15:0:1组卷:41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而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轰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D.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可能会有理解上的偏差。
(2)“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3)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发布:2024/12/16 1:0:1组卷:14引用:8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 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有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曾金贵两次遭到声讨,其目的是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批驳、评析。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即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
E.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待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2)“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结合全文分析,国粹派是怎样一种人?“敝帚自珍”与“哗然”分别有何含义?
(3)概括一下作者对中外文化交流所持的态度。
(4)作者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博士,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发布:2024/10/17 13:0:5组卷:5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