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消散消散
②月色入户门门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四季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只是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B
A.山川之美 | 甚矣,汝之不惠 |
B.实是欲界之仙都 | 问今是何世 |
C.念无与为乐者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D.寻张怀民 | 寻病终 |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描写
描写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议论
议论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闲
闲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
仙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4)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复杂而微妙的心情呢?
【答案】消散;门;四季;只是;B;描写;议论;闲;仙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8 8:51:19组卷:24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