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课内精读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
      ③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
      ④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过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⑤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⑥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⑦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⑧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 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⑨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⑩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义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第②段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
甲:
慈爱
慈爱
乙:
珍爱
珍爱
丙:
憎恶
憎恶
丁:
蔑视
蔑视

(3)读到第②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句写下来。
(4)第④段末尾的“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
我们所爱好的事业
我们所爱好的事业

“鸠”指的是:
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的事业
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的事业

“鸠占鹊巢”在文中的意思是:
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
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

(5)理解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
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
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
,却
不能给自己的萌芽
不能给自己的萌芽
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
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

(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答案】慈爱;珍爱;憎恶;蔑视;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的事业;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不能给自己的萌芽;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29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下面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脊梁:
     

    ②不足为据:
     

    (2)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3)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几类人,具体分别指哪些人?试举例说明。
    (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发布:2024/12/15 2:30:7组卷:73引用:3难度:0.4
  • 2.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1)下面对选文中心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就说,言行一致。
    B.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D.选文主要写闻一多先生的一生硕果累累,贡献巨大。
    (2)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仰之弥高……钻得越锲而不舍”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B.“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写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在于救国。
    C.“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D.“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练习书法非常认真。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将闻先生和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精神品质。
    B.选文详略得当,略写闻一多研究唐诗,详写他研究《校补》和“古典新义”。
    C.选文语言生动,富于感染力。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D.选文结构严谨,第⑦段总承上文,第⑧段总起下文,使内容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发布:2024/12/2 9:0:2组卷:243引用:6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254引用:8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