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黄岩岛,你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读完全文,你认为黄岩岛到底属于谁?文中有哪些依据?请作简要概括。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相结合,请用“/”将驳论部分和立论部分划开。(只能划一处)
(5)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D
A.作者认为,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B.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因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C.菲律宾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无权因为可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所以,菲律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D.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菲律宾政府及媒体也发表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
【答案】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13 8:0:1组卷:53引用:2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远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④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国藩们”是怎样的一类人。
(3)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发布:2024/11/8 4:30:1组卷:217引用:14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培厚创新的土壤魏寅 ①如果把科技创新的过程比作“发现之旅”,那么对于颠覆性创新而言,探寻的就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②与渐进式、累积性创新不同,颠覆性创新需要彻底的突破,往往体现为突破常规思维的异想天开、跳出传统模式的另辟蹊径、超越既有领域的开疆拓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都可谓“从0到1”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模式,甚至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其意义和影响都是颠覆性的。
③然而,颠覆性创新的“非常规”特性,使其在刚刚出现时难以被理解和认可。新事物从“遭冷遇”到“受热捧”,往往存在一定延迟,而颠覆性创新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创新很多时候九死一生,颠覆性创新作为“创新的顶峰”,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既面临外界的压力,又存在失败的风险,进行颠覆性创新的挑战之大、困难之大,不难想见。进而言之,要想推动颠覆性创新,就必须_____。
④鼓励创新,才有活力涌流。近年来,我国频频向创新高地发起冲锋。“天河”创造超算纪录,“墨子”领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5G赋能百业千行……我们已在一些前沿领域领先发展,无法再靠追随获取进步、谋求突破。惟有以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指向,着力培厚科技创新“金种子”的成长土壤,方能收获更多“硬核产品”,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⑤一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刚刚问世的时候往往不被看好。但恰是此类项目,最需要政策的帮扶,最渴望得到“第一桶金”的支持。否则,非凡的创意就可能被磨去棱角,甚至干涸枯竭。这就要求破除观念藩篱和制度障碍,完善“非共识”项目的遴选资助机制,让有志于颠覆性创新的研究者获得足够的“风险投资”,不用为缺少支持而发愁、不用为暂时出不了成果而焦虑。提供环境、搭建平台、呵护创造,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潜能,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⑥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钱学森曾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对“探索性失败”的每一次宽容,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创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等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明确“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重视试错的价值,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进现实,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⑦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影响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展望未来,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科技改革步伐,给颠覆性创新一片成长沃土,我们必将打造更多支撑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国重器”,早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3日04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将科技创新的过程比作“发现之旅”,引出了“颠覆性创新”这个论题。
B.文章告诉我们,为了早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就要给颠覆性创新一片成长沃土。
C.一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刚刚问世的时候最需要政策的帮扶,否则就会干涸枯竭。
D.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引用钱学森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的观点。
(2)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③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10字以内)
(3)如果要把下列这则材料加入到文中,你认为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说说理由。
未满23岁的曹原被《自然》杂志称为“石墨烯的驾驭者”,他发现了使石墨烯能够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导电的方法,破解了困扰物理学界107年的世界难题。可以说,这一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该方法将会使能源的使用和运输更为有效。发布:2024/12/26 17:30:2组卷:17引用:4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
韧雾 ①沧浪亭始建于五代,现主体为宋代建筑,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②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迁居苏州,用四万钱买下几近荒废的院子,建了此亭,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示隐逸之情。有人说,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无论是被贬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们在济世安民的宏愿外,始终有颗念念难忘的出世心,比如拙政园,取自古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含微讽与自嘲;再如网师园,网师即渔夫、渔翁,正是渔隐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园,无不含蓄表露了这种寓意。
③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比如最直观的楹联匾额,镌刻题铭,“须兼具华彩之辞章,隽秀之书法”,少了他们,建筑难称完美。
④再到各厅堂楼阁雅不胜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一句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般的轩空间都比亭子大,而“与谁同坐轩”小到只宜坐一人,开一扇形的窗临着湖面,框景绝佳;再联想到这句词写于苏轼政治最失意之时,只觉有种说不出的宁静的孤独,寂寞中又有淡淡的孤高,不由得想在此处独坐片刻,恰如有人所说,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太多典故与内涵待人探寻,最妙的就是诗景相对、情景交融的会心时刻。
⑤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现在普遍认为文徵明参与设计了王献臣的拙政园,当然历经岁月磨蚀、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当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还是保留下当年园子的简练野趣;他亲手种下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绿荫满庭,春日满架明艳紫英,成为苏州城的一处重要文脉。
⑥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兴”时期,城里大造园林,各园主人彼此投缘,怡园顾文彬、听枫园吴云、网师园李鸿裔,耦园沈秉成、养闲草堂潘曾玮等组成“真率会”,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集,品评书画,吟诗作赋。
⑦画家陈丹青说,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化样式、文化符号,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生着决然而彻底的巨大改变,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已然开始模糊、混乱……而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我们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却也总能在身处园林的某一刻、一秒激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记忆,那里有风月鸟鸣,有花影泉声,有红尘中清逸无匹的诗情画意。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5期:有删改)(1)文章为何从“沧浪亭”写起?
(2)围绕“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第③~⑥段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的命名都含蓄表露了主人的出世之心。
B.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最妙的就是和诗人对话,和园林对话。
C.文章在论述“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发布:2024/12/17 17:0:1组卷:308引用:9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