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注】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次韵:用原作之韵,并按照原作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苏轼和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D

A.上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两句既交代杨花似花非花的特点,又表明天下没有怜惜杨花之人,只能任其飘落。
B.上片“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三句咏物而不滞于物,想象大胆,将上文中有思”的杨花化作具体的春日思妇形象。
C.下片愈出愈奇,紧承上片“惜”字意脉,借追杨花遗踪,缘物生情,由惜而恨,情物交融而至浑化无迹之境。
D.下片“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想象奇妙,兼以夸张的手法,抒惜春之情,体现出苏轼词一贯的旷达豪放之风。
(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借助比喻写出在词人眼中,眼前的杨花不再是杨花,全是分离人的泪,可谓虚实结合,妙趣横生。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与这一句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A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苏东坡的这首词原本是次韵章质夫的杨花词,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杨花词,反而对原作颇多微词。同样是咏写杨花,你如何看待这两首词的高下?请结合两首词的审美情趣加以分析。
水龙吟(1)•杨花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2)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3)。闲趁游丝(4),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5)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6)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7),绣床(8)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9)。望章台路杳(10),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注释】(1)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等。双调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2)柳花:柳絮,就是指词中的杨花。(3)全无才思:指没有争奇斗艳之心,任性乱飞。(4)游丝:柳条随风舞动,像游动的丝线。(5)依前:依旧。(6)兰帐:燕香的帷帐。玉人:美人。(7)雪沾琼缀:落满了柳絮。雪、琼,均指白色的柳花。(8)绣床:绣花床。(9)鱼吞池水:鱼儿在水中打闹。(10)章台路杳:汉代长安有章台街。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

【答案】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9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注】该诗为钱起唐玄宗天宝十载参加进士考试的应试诗。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
    B.“冯夷空自舞”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诗人借这一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句意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具有感染力。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2)同样是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发布:2024/12/11 4:30:1组卷:30引用:7难度:0.3
  •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片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2)词的上片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4/12/7 6:0:1组卷:32引用:7难度:0.5
  •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2)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5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