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千年火狐
蔡永平
①那只火狐又出现了。它像一道燃烧的火焰,腾地从山坡上蹿出,如风一般掠过山梁,进了黄草沟。南巴嘴巴大张,脖子使劲儿向前抻,眼神粘在那火焰上。
②南巴是赫赫有名的猎手,年轻时,大山里森林茂密,草木葳蕤,多的是狼、狐、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南巴深谙捕猎之道,布扣套、下猎夹、撒迷药,无所不精,尤其是枪法。他能射出“对对眼”——把子弹从猎物一只眼射进,从另一只眼射出,不伤猎物皮毛。倒在他枪口下的猎物,能填满山谷。南巴每天早上赶羊上山,下午赶羊回圈,肩上就扛着几只野物,在村人眼热的目光中,趾高气扬地回家。
③倏忽几十年,大山让牧民践踏祸害,森林萎缩,草木枯疏,野生动物稀少。万年白狐,千年火狐。白狐成精了,一辈子捕获不到;火狐那红艳艳滑爽爽的狐皮,少说值七八千元,沉甸甸的一沓票子!
④这只火狐,南巴跟它较量了三年多,下药、布扣套、挖陷阱,都让火狐侥幸逃脱了。南巴要动用那杆心爱的猎枪,他托人搞到了子弹。枪支管理严格,派出所缴枪,别的牧民都把猎枪上缴了,南巴舍不得,偷偷藏了下来。这杆猎枪陪南巴四十多年了,枪管闪着寒光,枪托泛白,显露出木头的纹理。
⑤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猎手,南巴有自信。猎手和猎物的较量,比的是意志、耐心和信心。南巴具备这一切。有一段时间,火狐消失了,南巴的心空落落的,没有猎物的猎手是寂寞的。今天早上放羊上山时,南巴的左眼跳得厉害,跳财呢。这不,火狐出现了,这是好兆头啊!
⑥“尽管撒欢儿跑吧,你蹦跶不了几天了!”南巴盯着山梁,咬牙低语。
⑦晚上,暴风雪呼啸。南巴睁眼躺在火炕上嘿嘿笑,睡眼朦胧的老伴儿狠狠蹬他一脚,嘟囔着嗔怪:“老鼠吃了油大豆,发啥神经!”南巴笑骂:“老妖婆,天助我呀,明天有喜事!”
⑧第二天早上天晴了,红彤彤的太阳抚照着银亮的世界。雪后是捕猎的绝佳时机。“火狐,你是我的囊中物,你是我的盘中菜!”南巴满是沟壑的脸笑成了花。
⑨南巴将猎枪裹在皮袄下,匆匆出村上山。雪厚,稀疏地印着动物的足印,像省略号的是老鼠的,像“个”字的是野鸡的,像梅花的是狐狸的……雪是奸细,出卖了动物的踪迹。
⑩六十三岁的南巴身子骨硬朗,他在雪峰上走得飞快。在黄草沟的阴坡里,南巴发现了狐狸的蹄印。他的心咚咚狂跳,浑身鼓满劲儿,这是战斗前的亢奋。南巴深吸一口气,跟着蹄印跑起来。爬上一道山梁,南巴的双眼燃烧起来,全身血脉偾张。不远处的雪坡上,火狐像一块闪光的红宝石。
ㅤㅤ⑪火狐看到南巴,掉头撒开腿跑,但雪阻碍了它的脚步,它不能像风一般消匿。
ㅤㅤ⑫南巴蹲身、抬枪、瞄准、开枪,一气呵成。砰的一声轰响,火狐滚下了山坡。南巴一屁股坐在雪上,飞速地滑追下去。
ㅤㅤ⑬谷底一块平坦的雪地里,火狐直挺挺地立起身,两只前爪抱在胸前,尖尖的耳朵直竖着,圆圆的眼睛如一泓深潭,平静地看着满身是雪的南巴,像迎接一个久违的朋友。
ㅤㅤ⑭南巴第一次碰到不惧怕猎人的猎物,他的心突地战栗起来,打了一个激灵。他顾不上多想,抡起猎枪,用枪托狠狠地砸向火狐。第一下,红狐晃了一下脖子,枪托掠过了它的头顶,南巴暴怒。第二下,火狐闪了一下腰,枪托擦过了它的身子,南巴咆哮。第三下,枪托狠狠地捣向火狐那深不可测的眼睛,火狐嘴角向上一抿,微微笑了。狐狸会笑,南巴大骇。
ㅤㅤ⑮火狐伸出两只前爪灵巧地抱住枪托,南巴往回拽枪,火狐紧抱住不放,人和狐僵持着。拉扯中,火狐的一只爪子钩住了猎枪的扳机,砰的一声轰响,震得南巴头昏,疼痛从右手汹涌而来。
ㅤㅤ⑯南巴丢了枪,右手食指、拇指和半个手掌没有了,血咕嘟嘟直冒。火狐深潭似的双眼盯看南巴,嘴角上抿,端着枪,像个要射击的猎人,黑洞洞的枪口对着南巴。南巴成了火狐枪口下的猎物,他惊恐地大叫,掉头没命地向沟外逃去。
ㅤㅤ⑰村人把南巴送到医院,按南巴的指点到沟里寻火狐。在空荡荡的谷底,人们看到了鲜红的血迹、凌乱的足迹,但找遍沟沟岔岔也没找到火狐,更没找到那杆猎枪。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围绕南巴与火狐的较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概括故事情节。
(2)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南巴嘴巴大张,脖子使劲儿向前抻,眼神粘在那火焰上。(请说说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不远处的雪坡上,火狐像一块闪光的红宝石。(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3)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4)⑯段中描写到“火狐深潭似的双眼盯看南巴,嘴角上抿,端着枪,像个要射击的猎人,黑洞洞的枪口对着南巴”,文中的千年火狐有了人的动作行为,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来描述此时火狐的内心独白。
(5)做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你按照示例为第⑧段的画线句子做朗读批注。
示例:“尽管撒欢儿跑吧,你蹦跶不了几天了!”
批注:“吧”“!”表现了南巴对火狐的轻蔑、嘲讽,还暗含南巴对火狐侥幸逃脱的愤怒,朗读时语气应冷淡,语调低沉、有力。
第⑧段画线句子:“火狐,你是我的囊中物,你是我的盘中菜!”
(6)小说以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输给一只火狐后,火狐和猎枪都消失了作为结尾,你认为这样设计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示例:与南巴较量三年的火狐现身了;雪后,南巴持枪追杀火狐;谷底,火狐夺枪打伤南巴;村人找不到火狐和猎枪。
(2)①“粘”本义是用胶、糨糊等使纸张或其他东西贴在另一种东西上,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南巴看见较量了三年的火狐重新现身时的意外、惊喜、激动之情,为下文他持枪捕猎的情节做了铺垫。
②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狐比作红宝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火狐红色皮毛的外形特点,更表现出南巴看到火狐时的惊喜和极度渴望捕猎火狐的激动心情。
(3)写南巴捕猎技术的高超,解释了上文南巴看到火狐时“眼神粘在那火焰上”的原因,引出下文南巴与火狐三年较量及南巴持枪捕猎火狐等情节内容。
(4)示例:狂妄的人类,清醒吧。我只要扣动扳机,你就是我的猎物。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5)示例:“囊中物”“盘中菜”“!”表现出南巴对捕猎火狐的自信和喜悦、激动的心情。朗读时,“囊中物”“盘中菜”应重读,语气要流露出激动、喜悦之情,结尾坚定有力。
(6)示例:此设计合理。理由:①由前文火狐与南巴较量三年、火狐微笑、火狐夺枪打伤南巴等情节可见,此火狐具有灵性,火狐与猎枪消失的结尾与前文情节具有一致性。②火狐与猎枪消失的结尾表达了善待动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点明了文章主旨。③火狐与猎枪消失的结尾增添了故事情节的神秘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①“粘”本义是用胶、糨糊等使纸张或其他东西贴在另一种东西上,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南巴看见较量了三年的火狐重新现身时的意外、惊喜、激动之情,为下文他持枪捕猎的情节做了铺垫。
②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把火狐比作红宝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火狐红色皮毛的外形特点,更表现出南巴看到火狐时的惊喜和极度渴望捕猎火狐的激动心情。
(3)写南巴捕猎技术的高超,解释了上文南巴看到火狐时“眼神粘在那火焰上”的原因,引出下文南巴与火狐三年较量及南巴持枪捕猎火狐等情节内容。
(4)示例:狂妄的人类,清醒吧。我只要扣动扳机,你就是我的猎物。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5)示例:“囊中物”“盘中菜”“!”表现出南巴对捕猎火狐的自信和喜悦、激动的心情。朗读时,“囊中物”“盘中菜”应重读,语气要流露出激动、喜悦之情,结尾坚定有力。
(6)示例:此设计合理。理由:①由前文火狐与南巴较量三年、火狐微笑、火狐夺枪打伤南巴等情节可见,此火狐具有灵性,火狐与猎枪消失的结尾与前文情节具有一致性。②火狐与猎枪消失的结尾表达了善待动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点明了文章主旨。③火狐与猎枪消失的结尾增添了故事情节的神秘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3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历史学教授两眼瞪得像铜铃,臂膀紧贴着身子,纹丝不动地愣在那里,看上去比雕像更像雕像。就连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在飞往列宁纳巴德时,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历史学教授在彼得堡被围困期间与世长辞了。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⑪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平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A: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B: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字左右。
天外来客 时间《海底两万里》发布:2024/12/27 8:0:2组卷:26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那稍稍绷紧的瘦削身材比起被风吹得粗糙的褐色面庞来,要显得年轻些。 脸上有一双疲倦的过于安详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一盯住两座雕像,立即变得神采奕奕、炯 炯发光。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当时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实地考察将对 他的论文有很大帮助。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因掉队 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那男人雕像的 身材比女人雕像略微高些。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窿。
④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 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甚至令人感到诧异:躯干 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 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 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 梦游似的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住。他感觉到他的大腿被什么 东西灼了一下。他将一只手伸进口袋,不禁“哎呀”一声惊叫起来,他的黄铜烟盒滚烫滚 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⑥米哈伊尔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一向对任何事物都不以为然的费多罗夫也承 认,他在这儿“感到有点不太自在”。费多罗夫还偷偷干了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 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 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 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员。米哈伊尔他们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 究这些雕像的夙愿。可是不久,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费多罗夫在一次实验室 爆炸事故中罹难。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一位实验室的助手断定,肇 事的祸根就是那一小块物质。他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 缓另一些反应。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⑧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 研究。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⑨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 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 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 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 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
⑩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 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 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⑪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他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 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大象可以生存几十年,而某些种类的昆虫却只能活若干小时。老鼠 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 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 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对于动作迅速的蚂蚁来说,软体动物简 直就是化石。
⑫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 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 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就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的运动过程,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 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 步。
⑬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 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 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 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 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而这些由祖先提 出的问题,对后人会失去任何意义,他们又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又要几千年时 间。
⑭米哈伊尔思潮澎湃,他知道他的忧虑是多余的。地球居民一定能找到与天外来客交 往的办法。那些今天还办不到的事情,明天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⑮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阅读全文,说说第②节“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指的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②他两眼闪闪发光,被太阳晒成褐色的脸上泛着淡淡的红晕。
(3)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对话。
第⑦节费多罗夫“罹难”的内容删去好像也不影响对小说的阅读,作者为什么要交代得这么详细?
我认为:
(4)简析第⑧节在小说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5)小说最后再次描写了太阳余晖中的沙漠风光,有什么好处?
(6)从以下三个关键词中选择一个,结合小说内容写下你的阅读感受,200 字左右。
天外来客时间《海底两万里》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7引用:1难度:0.7 -
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①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②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五年前的情景。
③五年前,正在准备学位论文答辩的米哈伊尔有机会参加沙漠考察队,在前往沙漠古城遗址的途中,他和另一名考察队员因掉队而在沙漠中迷了路。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④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几乎分辨不出鼻子,也看不清耳朵,宽阔的嘴巴只是一个窟隆。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⑤米哈伊尔无论如何也忘不了自己乍一看见雕像的眼睛时的感受--他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他感受着某种莫名其妙的外力的驱使,伸开双臂:像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直至他的胸口撞到一座雕像的腿,才停了下来。
⑥他定了定神,朝四周扫了一眼,发现他的同伴正在干一件考古工作最忌讳的事情--他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以确定这些雕像取材于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显然不同寻常--它有着某种涡形的纹路,表面还蒙着一层天蓝色的液滴。
⑦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米哈伊尔和他的同伴。在飞回大本营时,两人立下了早日重返沙漠研究这些雕像的志愿。
⑧可是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而他的同伴在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实验室发生了爆炸,他在事故中不幸身亡。
⑨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他打算重新开始那些原先没有完成的研究。他很快组织了一支新的考察队,向沙漠进发。
⑩考察队的一架飞机终于在沙漠上空发现了寻觅已久的雕像。现在米哈伊尔正站在雕像面前。
⑪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⑫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但米哈伊尔总感觉这儿发生了某些变化,却又说不出变化在哪里。为此,他既感到生气,又有些惶惑。他从口袋里掏出钱夹,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可能!不可能!
⑬米哈伊尔把目光从照片移向雕像,然后重又移回照片。照相机是不可能出差错的,莫非是他的眼睛看花了不成。他走近一些,又退后几步。不眼睛并没有看花。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⑭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对于米哈伊尔来说,周围的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他的脑海里除了雕像,再没有其他任何事物。
⑮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即使就地球上的生物而论,其生命的基本过程所持续的时间也相去极远,以致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相比,差异就像一天与十年或一百年相比那样悬殊。老鼠把食物全部消化掉,至多不过需要一至一个半小时,而蛇却要几个星期。某些细菌的细胞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发生分裂,而许多高级组织的细胞却要好几天才能分裂一次。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⑯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⑰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它的杀伤力强吗?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想到这里,他忽然发现前面的两个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⑱米哈伊尔接下来考虑的是:怎样去和这些天外来客交往?怎样去了解他们的故乡,并向他们介绍地球?要知道,今天向他们提出问题,要过几十年才能为他们所理解;等他们对此作出答复,那又要过去几十年、几百年。何况,地球居民和天外来客要取得哪怕是最起码的相互了解,也必须提出许多问题,这样就需要几千年时间……
⑲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这样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1)请概括这篇科幻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米哈伊尔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2)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等,请说说这些伏笔的作用。
(3)请分析文中第⑪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4)小说的情节围绕沙漠中的两座雕像展开,请你按照时间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
(5)第⑮段中用老鼠与蛇对比,又用某些细菌细胞与高级组织细胞对比,这些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发布:2024/12/27 8:0:2组卷:39引用:1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