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五月丁丑,李愬遣方城镇遏使李荣宗击青喜城,拔之。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淮西骑将,有勇略,守兴桥栅,常陵暴官军。庚辰,祐帅士卒刈麦于张柴村,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祐素官军,必轻骑来逐之,尔乃发骑掩之,必擒之。”用诚如言而往,生擒祐以归。将士以祐向日多杀官军,争请杀之。愬不许,释缚,待以客礼。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士卒亦不悦,诸军日有牒称祐为贼内应,且言得贼谋者具言其事。愬恐谤先达于上,己不及救,乃持祐泣曰:“岂天不欲平此贼邪!何吾二人相知之深而不能胜众口也。”因谓众曰:“诸君既以祐为疑,请令归死于天子。”乃械祐送京师,先密表其状,且曰:“若杀祐,则无以成功。”诏释之,以还愬。愬见之喜,执其手曰:“尔之得全,社稷之灵也!”乃散兵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或与之同宿,密语不寐达曙,有窃听于帐外者,但闻祐感泣声。时唐、随牙队三千人,号六院兵马,皆山南东道之精锐也。愬又以祐为六院兵马使。旧军令,舍贼谋者屠其家。愬除其令,使厚待之。谋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贼中虚实。乙酉,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乃募敢死士三千人,号曰突将,朝夕自教习之,使常为行备,欲以袭蔡。会久雨,所在积水,未果。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

A.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B.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C.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D.时愬欲袭蔡而更密/其谋独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或至夜分/他人莫得预闻诸将/恐祐为变/多谏愬/愬待祐益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B.“拔之”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
C.“祐素易官军”与“以乱易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D.署是代理、暂任的意思,同“权”“摄”“除”“擢”等词一样,在古代都是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李愬每次得到投降的士兵,一定亲自招来询问情况,因此,李愬对敌人的险要和容易攻占的地方、哪里空虚和哪里充实等情况都很了解。
B.在对付李祐时,李愬利用了李祐的行事特点,安排史用诚事先埋伏,另派人在李祐的正面摇旗呐喊,最终亲自将李祐活捉,却没有杀他。
C.军队每天都有情报说李祐是敌人的内应,而且说是抓到敌方间谍招供这一事情,李愬担心毁谤的话先到了皇帝那里,自己来不及救李祐。
D.李愬废除了窝藏敌方间谍要诛杀全家的旧军令,让部下厚待敌方间谍。这样间谍反而把敌情告诉给了李愬,李愬更加了解敌人内部的虚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愬召厢虞候史用诚,戒之曰:“尔以三百骑伏彼林中,又使人摇帜于前,若将焚其麦积者。
②愬遣兵攻朗山,淮西兵救之,官军不利。众皆怅恨,愬独欢然曰:“此吾计也!”
(5)请简单说说选文中李愬的谋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A;D;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0引用:7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个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这)   B.秦晋围郑,郑知亡矣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延伸)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失其所与,不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行李之往来
    (4)下列“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5)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烦劳您了。
    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发布:2025/1/6 8: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吴元年九月,新内三殿成,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命博士熊鼎类编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书于壁间,又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夏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以起居注魏观侍太子说书。上问太子:“近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偏说耳。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二年二月戊申,上与詹同论文章,上曰:“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意溢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六年二月甲午,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
          秋八月,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上谓彦良曰:“法数行而辄犯,奈何?”彦良曰:“用德则逸,用法则。”上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B.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C.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D.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中国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
    B.“而诚意溢出”中的“诚”字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字意思相同。
    C.文艺,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和“高超的技艺”两个意思,此处是前一个意思。
    D.“用法则劳”中的“劳”字与《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宫殿的墙上书写有鉴戒意义的内容,又让人在两廊的墙上抄写《大学衍义》,可见他讲求朴素,不愿奢华。
    B.明太祖认识到宦官参政是加速汉、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参政,力图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C.明太祖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在做太子时杀死了吴王世子,称帝后又黜削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历史教训。
    D.明太祖认为有关部门以文辞取士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暂停了科举考试,在他看来,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5)明太祖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文章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发布:2025/1/1 4:30:2组卷:8引用:5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使使者致万家之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于乃潜与张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悬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惠!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割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B.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C.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D.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B.“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比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苟不得圣人”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果智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诫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
    C.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
    D.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秘密联合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②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5)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请简要概括。

    发布:2025/1/1 4:30:2组卷:7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