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已知乙醇在铜的催化下可以被氧化生成乙醛,而具有α-H的醛或酮,在酸或碱的催化作用下,与另一分子醛或酮发生缩合,生成β-羟基醛或β-羟基酮。以乙醛为例,其过程可表示如图:
请从元素电负性的角度解释第一步加成反应发生的原理:CH3CHO中a-H带部分正电荷,a-C带部分负电荷,而羰基中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加成时碳氧双键打开,带部分正电荷的a-H原子和羰基中带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结合,带部分负电荷的a-C原子和羰基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结合CH3CHO中a-H带部分正电荷,a-C带部分负电荷,而羰基中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加成时碳氧双键打开,带部分正电荷的a-H原子和羰基中带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结合,带部分负电荷的a-C原子和羰基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结合。
(2)乙醛也能与甲胺(CH3NH2)中的-NH2发生类似反应。甲胺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有强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甲胺极易溶于水除因为它们都是极性分子外,还因为 甲胺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甲胺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
(3)乙二胺(H2NCH2CH2NH2)能与Mg2+、Cu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 乙二胺的两个N原子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生成配离子,配离子空间呈较稳定的五元环状结构乙二胺的两个N原子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生成配离子,配离子空间呈较稳定的五元环状结构。
(4)化工原料Z是X与HI反应的主产物,X→Z的反应机理如图:
其中中间体Y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 sp3、sp2sp3、sp2。
(5)对羟基苯甲醛
的沸点比邻羟基苯甲醛
的沸点高,其原因是 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形成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形成的是分子内氢键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形成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形成的是分子内氢键。
【答案】CH3CHO中a-H带部分正电荷,a-C带部分负电荷,而羰基中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加成时碳氧双键打开,带部分正电荷的a-H原子和羰基中带部分负电荷的氧原子结合,带部分负电荷的a-C原子和羰基中带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结合;甲胺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乙二胺的两个N原子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生成配离子,配离子空间呈较稳定的五元环状结构;sp3、sp2;对羟基苯甲醛分子间形成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醛形成的是分子内氢键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9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已知Al、Mg、Na为第三周期元素,其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如下表:
电离能/kJ•mol-1 I1 I2 I3 I4 X 578 1817 2745 11578 Y 738 1451 7733 10540 Z 496 4562 6912 9543
(2)C、N、O、H是周期表中前10号元素,它们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H能分别与C、N、O形成电子总数相等的分子CH4、NH3、H2O。
①在CH4、NH3、H2O分子中,C、N、O三原子都采取
②CH4是含有
③NH3是一种易液化的气体,请简述其易液化的原因
④H2O分子的VSEPR模型的空间构型为
(3)K、Cr、Cu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三原子的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均为4s1。
①K元素组成的单质的晶体堆积模型为
a.简单立方堆积
b.体心立方堆积
c.六方最密堆积
d.面心立方最密堆积
②Cr元素在其化合物中最高化合价为
③Cu2+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发布:2025/1/5 8:0:1组卷:3引用:1难度:0.7 -
2.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方面应用非常广泛。
(1)基态Fe原子的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2)(NH4)2Fe(SO4)2•6H2O俗称摩尔盐。
①O、S两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②N、O两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③SO42-中S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3)Fe3+可与某阴离子发生特征的显色反应,用于鉴定Fe3+.该阴离子的电子式为
(4)K3[Fe(CN)6]晶体中配离子的配位体为发布:2025/1/5 8:0:1组卷:19引用:1难度:0.6 -
3.我国在青藏高原发现大储量可燃冰.可燃冰的晶体结构模型如图:
(1)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2)“可燃冰”晶体内部存在的作用力有
(3)下列有关“可燃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燃冰”的存在说明甲烷易溶于水
B.“可燃冰”属于分子晶体,熔点较低
C.相同条件下,“可燃冰”的密度比冰的大
D.“可燃冰”只能在低温、高压环境下稳定存在
(4)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成8个笼,每个笼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H2O分子,每8个笼中有6个容纳CH4分子,2个笼填充H2O分子,则“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发布:2024/12/31 8:0:1组卷:23引用:1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