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题详情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①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②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④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有删改)【注】①推毂:荐举。②帝:宋徽宗。③王恢:汉将。元光元年设谋于雁门马邑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恢未追击,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④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结合语境,为下列句子中的“第”选出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DD
①次第,次序。《论衡•程材》:“设置三科,以第补吏。”
②官僚和贵族的住宅。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出,驾而宿于朝房,旬而还一第。”
③科举考试的等级。《宋史•王安石传》:“擢进士上第。”
①表次序的词头。《汉书•叙传》:“述贾谊传第十八。”
⑤但:只管。《后汉书•贾复传》:“大司马刘公在河北,必能相施,第持我书往。”
a.进士及第
b.第以实对
A.①③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B
A.①民讼皆决于庭。 |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
B.①将推毂之。 | ②率诸使者合荐之。 |
C.①蒙以越境不肯往。 | ②始以宾礼见。 |
D.①欲翻致其罪。 | ②其孰能讥之乎。 |
D
D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侯蒙“未冠”时,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那些有困难的人,有时他一天就花掉千金。
B.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他整理文书案卷,想要通过翻阅文书来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C.侯蒙不仅善于处理政务,而且善于劝谏,援引典故说服宋徽宗,使十八人免于蒙冤,不愧为“真能吏”。
D.侯蒙向皇帝建议招降宋江并使之攻打方腊。皇帝认为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个忠臣。
(5)将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答案】D;B;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5/1/3 4:3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1)对下列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子欲去秦之楚——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推定“去”为“离开”之义。
B.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由“𫐓以为轮”可推定“以为”为“把……作为”之义。
C.臣与燕、赵之王有故——由“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可推定“故”为“原因”之义。
D.数使人来——由“范增数目项王”可推定“数”为“多次”之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 ②不拘于时。 B.①且轸欲去秦而之楚。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①王以其言为然。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①而犀首之燕、赵。 ②蟹六跪而二螯。
A.“陈轸者,游说之士”改为“陈轸者,游说之士也”后,就变成了“……者,……也”格式的判断句。
B.“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改为“轸重币轻使于秦楚之间”,就变成了一个带有典型标志词的状语后置句。
C.“轸不之楚归何乎”改为“轸不之楚何归乎”,就变成了典型的定语后置句。
D.“仪之言果信矣”改为“果信矣,仪之言”,就变成了典型的主谓倒装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通过文本对话可以看出三人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B.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说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C.陈轸对秦惠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使秦惠王深信不疑从而善待他。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楚王不听信田需合纵的事,于是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
(5)将上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珍使于秦。发布:2025/1/3 8:0:45组卷:5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①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②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③。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④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⑤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⑤权:权宜,变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 上使外将兵。 B.战陈之事,不厌诈伪。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虽愈利,后无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 肉食者谋之。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以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以情。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②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下列各句中“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发布:2025/1/3 7:30:1组卷:2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