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今年3月以来,省外多地相继报道多例症状类似流感,被确诊为“鹦鹉热”的患者。
“鹦鹉热”也称“鸟热”或“鸟疫”,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至4周,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鹦鹉热后主要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头痛、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肺炎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重症,病程延长甚至死亡。其主要传播途径有气溶胶、鸟类分泌排泄物等。
疾控专家提醒:接触鸟类时,应注意规范佩戴口罩、手套、勤洗手,同时避免被抓伤、咬伤;尽可能不接触、不食用病死鸟类;鹦鹉热无针对性疫苗,如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接触过鸟类。
(1)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鹦鹉热”的病原体是 鹦鹉热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2)从免疫学角度看,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由此获得的免疫属于 特异性特异性(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鹦鹉热与甲流症状相似,但目前无针对性疫苗,接种甲流疫苗 不能不能(填“能”或“不能”)预防“鹦鹉热”。
(3)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接触鸟类时,应注意规范佩戴口罩、手套、勤洗手,这属于 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鹦鹉热衣原体;特异性;不能;切断传播途径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3 12:26:7组卷:34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