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琅年少,号知兵,恃才而倔。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①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康熙四年,挂靖海将军印,疏请攻台,未许。七年,复疏曰:“郑经②窜逃台湾,负隅恃固。去岁朝廷请官招抚,未见实意归诚。况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鱼盐,最为财赋之薮,可资中国之润,不可以塞外风土为比也。倘不讨平台湾,匪特赋税缺减、民困日蹙,即边防年年协济兵食,何所底止。且郑成功之子有十,若有一二机智才能,结连外岛、土蕃,羽翼复张,终为后患。我边海水师虽布设周密,仅能自守;若出海征剿,实亦无几。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毋论时日,风信可渡,立即长驱。”诏琅入京,询方略,下部议,竟循于招抚,寝其奏,乃裁水师提督,授内大臣,尽焚战船,示无南顾之意。二十年,大学士李光地奏言:“经死,克塽③幼,诸部争权,攻之必克。”因言琅习海,可专任。授福建水师提督,简练舟楫,筹出师。二十二年六月望间,琅自督精兵二万。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日令蓝理、曾诚等七船,突入郑阵,焚杀过当,溅血声喧。时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急流分散。郑师复合,两翼齐攻。琅望蓝理之船,度其不能强出。自将坐船,突围赴援。理伤炮,还,琅亦集矢于目,竟夜收八罩④。十八日,以甲裳裹首。
集诸将,申军令,取虎井屿。二十二日,誓师,两军大战,水为之赤。总兵朱天贵战死。自辰至于日中,未有胜负。琅策励诸将,奋勇争先。郑将林升、邱辉等皆没,焚毁大小战舰几二百艘,军万余人。澎湖既破,克塽遂降。捷书至阙,上大喜,解御袍赐之,封琅靖海侯,世袭罔替。三十五年薨于位,赠太子少傅,赐祭葬,谥襄壮。
(节选自《台湾通史•施琅列传》,有删改)【注】①成功:郑成功,明末清初军事家。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收复台湾。②郑经:郑成功长子。③克塽:郑经次子。④八罩:八罩岛,位于澎湖列岛南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C
A.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愈治驰/令勿杀/意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B.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C.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禽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D.有标兵得罪/逃于成功/琅治驰/令勿杀/竟杀之/成功怒捕琅/逮其家/杀琅父/琅夜佚/久之降清/授同安副将/迁总兵/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中国,泛指中原地区,与“莅中国而抚四夷”和“李凭中国弹箜篌”之意相同。
B.提督,武官名,此处为清代提督军务总兵官的简称,沿江海地区常设水师提督。
C.日中,又称日正、中午,指11时至13时之间,也就是十二时辰中的“午时”。
D.御袍,指古代皇帝所穿的锦袍。“赐御袍”是阜帝对臣子昭示恩宠的一种手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第一次上疏攻台未许后,施琅于康熙七年再次上疏,从郑经并非实意归诚、台湾资源丰富、利于增加赋税等多方面陈述了攻台理由。
B.在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下,朝廷最终同意了攻台之策,因施琅熟悉海战授其福建水师提督,让他负责选拔训练舟船及谋划征讨等事官。
C.六月十五日,因南潮涌起,蓝理等突击进入郑氏军阵的船只被急流冲散,受到郑氏军队夹攻,施琅便自己带领战船,突围前去援助。
D.二十二日一战异常激烈,双方损伤巨大,在施琅鼓励下,军队攻破澎湖,克塽投降。皇上赏赐施琅御袍并封靖海侯,世袭次数无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精锐者老、习熟者棘,何可长恃?
②令大小战舰,于风帆大书将帅姓名,知进退、定赏罚也。
(5)施琅第二次上疏攻台理由充分,为何清廷却裁撤了他的水师提督之职,改授其为内大臣,并焚烧了所有战船?
【答案】C;A;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0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成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种官名,荆州牧为荆州当时的最高官员。
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
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
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合时宜的演奏。
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
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此不高兴。
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有谁能比得上杜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
②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
(5)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发布:2025/1/1 4:30:2组卷:5引用:4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
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
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
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发布:2025/1/1 4:30:2组卷:2引用:4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公讳钧,字元播,姓崔氏。系出于魏相琰,至唐,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
凡出仕四十有四年,终始一节。公为人温厚靖深,喜愠不见于色。少读书,以功名自任,不苟于吏事。初宰武安州,既以整办称矣。时深、冀水潦,民流移于武安者以千数。诱说豪右,出粟平其直,籍贫民,使得市,而公自临视之。至秋大熟,迄无殍踣[1]。黄发垂髫,扶携而归,皆曰:“活我者崔公也。”武安之民,纪公善政闻于朝,愿再留三年,诣阙下者五百余人。时惊异之。其后出守,专以清净不扰为政,务在举大纲,略细故,与吏民立教,期于无犯。崇宁中,有诏天下建置佛祠。公时为遂宁守,奉诏矍然曰:“此地,上始封之国,可使不先他郡乎?然民不可劳也。”乃因城南废寺,庀[2]材治具,躬自督视,鼓舞吏民,不逾月而告成。民视轮奂之鼎新,初不知追胥之扰也。请改转运副使。河东地瘠民贫,漕挽岁常不足。公曰:“民不可取也。”乃尽索诸郡贡赋山泽之籍,与廪吏养兵储边之费,计入以为出;罢不急之务,讲在官之利,宽恤民力。明年,廥 [3]皆盈。
推毂士类,率先寒素。掾属有故人子,以其父书求荐章,置金函中。公举之有物,笑谢而却之,然卒加荐引。人以此多公笃于故旧,而能掩人之私也。公弟名龠,字符量,布衣,从公南北,友爱未尝相舍。大礼[4]恩当任子,舍其息以先龠,朝廷不从。叹谓龠曰:“吾弟未禄仕,吾无以见先君。”既得归,乃谢事,以恩授龠。命下两月而公卒。呜呼!可谓君子哉若人也。
公风姿秀整,气温而色庄,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平生无他嗜好,唯喜藏书,蓄古器,倾家贤以求之不惮。善作诗,传于士大夫之间,编集于家二十卷。又自取唐史,撰次其人物之美者,各为诗以纪之。
乃状其行事,以告当世君子。
(取材于苏过《河东提刑崔公行状》)注释:[1]踣(bó):倒毙。[2]庀(pǐ):具备,备办。[3]廥(kuài):仓库。[4]大礼:宋代补荫制度规定,凡朝廷行郊祀之类大典,官吏可举荐其亲属为官。以崔钧的职级,只能荫及其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籍贫民,使得市 市,这里是“买”的意思,与《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相同。 B.民视轮奂之鼎新 轮,高大;奂,众多、盛大。与成语“美轮美奂”中的“轮”“奂”意思相同。 C.舍其息以先龠 息,这里是“儿子”的意思,与《陈情表》“晚有儿息”中的“息”意思相同。 D.口不论臧否,言不及世故 臧否,这里是“贬低”的意思,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中的“臧否”意思相同。 A.世有显人,为天下望族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与吏民立教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乃因城南废寺 因之以饥馑 D.撰次其人物之美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A.既以整办称矣 就已经因为政事处理得当被世人称颂了 B.初不知追胥之扰也 起初并不知道自己可能会受到公差的侵扰 C.推毂士类,率先寒素 推举读书人,为寒门学子做出表率 D.可谓君子哉若人也 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君子啊
(5)作者说崔公为政“清净不扰”,第二段中哪些事例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4:30:2组卷:7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