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环翠亭记
宋濂
      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1)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A
A

A.而
B.为
C.以
D.盖
(2)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
B.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
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
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
(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答案】A;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8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来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公孙丑下》)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0引用:5难度:0.3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虽有千里 ②张元怪,随犬出门
    B.①安求能千里也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道也
    C. 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②若而不收养
    D.①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②若见不收养,无仁心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当是时,妇拍儿声
    C.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
    ③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
    (5)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的主旨。

    发布:2024/12/3 8:0:1组卷:10引用:1难度:0.1
  • 3.阅读课文《归去来兮辞》,完成题目。
    (1)下列对课文中语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长吏: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
    B.尝从人事  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C.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也指父母及兄弟或内外亲属。
    D.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出征的士兵。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B.本文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陶潜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C.“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实景的描写,又有象征意义。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的节操仍在。
    D.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体现了陶潜那种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人性弱点的主要表现。
    (4)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中的“三径”“松菊”有何特殊用意?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3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