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专项突破 高效备考 全国通用
浏览次数:416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532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129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30 0:0:1组卷:101引用:2难度:0.7
  • 1292.你所在地方的建筑特色是什么?或者,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围绕家乡的建筑特色或者某处特色建筑,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发布:2024/9/30 0:0:1组卷:14引用:2难度:0.7
  • 129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30 0:0:1组卷:56引用:2难度:0.8
  • 129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9 10:0:1组卷:90引用:6难度:0.9
  • 1295.下列语句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②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④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⑤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发布:2024/9/29 7:0:2组卷:95引用:4难度:0.8
  • 129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棵小白杨
    朱金平
          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
          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
          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②“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发布:2024/9/28 16:0:2组卷:293引用:5难度:0.1
  • 1297.综合性学习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到青春的火热美丽,激发他们热爱青春,热爱生活的感情,班上准备举办一次“青春随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
    (2)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请你再提两条建议。
          活动一:组织“青春的生理及心理”的知识讲座。
          活动二:举办“青春颂歌”诗歌朗诵会。
          活动三:
     

          活动四:
     

    (3)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有不少的感受吧,请写出一句有关青春的赠言,送给你的朋友。

    发布:2024/9/28 14:0:1组卷:25引用:5难度:0.7
  • 129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又见白杨
    张伟忠
          ①这次到西北,看到冬天的白杨树,又一次想起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②第一次看见白杨是在2001年夏天去新疆的途中,在疾驰的火车上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同行的一位老教师说:“教了一辈子《白杨礼赞》,第一次知道新疆的白杨和平常所见的枝叶‘婆娑’的杨树不一样。”并即兴背出了《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的句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布局谋篇的精妙,脑海中的语言积累和眼中所见的现实景象一下子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心理和视觉上的双重冲击力,我被这种庄严的美深深地震撼了。
          ③再次见到白杨,则是在冬季的酒泉和嘉峪关,而且是近距离的。在酒泉中学、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和嘉峪关长城内,都有成片的白杨树,在冬日耀眼的阳光下,在积雪覆盖的黄土地上,在北国单调的景色中,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可淡青色的树干和挺拔的身姿仍然包蕴着勃勃生机,那些“紧紧靠拢”的“丫枝”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成为冬日美丽的风景。我站在白杨树下,仰视着它们,又想起茅盾先生对它们的赞誉:“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④《白杨礼赞》中的意象和现实所见的白杨树重叠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北方人乃至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也在一刹那间真正感受到白杨树所代表的那种“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文化性格和精神象征,它激励人心的功能,半个多世纪后仍未减退。茅盾先生发现并发掘了白杨精神,白杨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象征意义和激励功能。从此白杨树就不仅仅是一自然之物,而是和古诗中的月亮一样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和形象的契合,又是那么自然。
          ⑤《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1947年3月,叶圣陶等主编的《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第三册就收录了这篇文章,题为《白杨树》。1949年,由叶圣陶校订、文化供应社出版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语体文选》第二册又选入了这篇文章,并改名为《白杨礼赞》。在该书前的“编辑例言”中,说明了这本教材选文的标准,如:“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切合现代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为初中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注重国文的教学价值”等。显然,《白杨礼赞》是完全符合这几条标准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白杨礼赞》的文学价值、教学价值仍然不可低估。
          ⑥建国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一直选入这篇散文,并在教学参考书中把教学重点定为“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不过从2001年开始的语文教材中,《白杨礼赞》已被删去。
          ⑦站在嘉峪关长城遗址内的白杨林中,抚摸着白杨粗大而光滑的枝干,任由它们把我的目光引向碧空。四处远望,则见黄土垒就的高大城墙,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在黄土、远山、碧空组成的背景下,白杨卓然挺立的身姿让我迷醉。我在想:一丛白杨,一篇文章,一个时代,它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多么奇妙的联系啊。西北有很多代表性树种,比如胡杨、红柳等,为什么茅盾先生单单选中了白杨来加以礼赞呢?原因似乎并不难找:挺拔的身躯、靠拢的树枝、哨兵似的姿态,以及朴质外表下的坚强个性。这使得从新疆到延安途中的茅盾先生发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审美对应物,从而为白杨树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歌。一种树成就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又反映了一个时代。我相信,当茅盾在重庆发表这篇文章后,一定给当时的国统区乃至全国人民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明朗的信号,使得在抗战最艰难时刻的中国人民获得极大鼓舞。
          ⑧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当曙光初现,太阳从蜿蜒的长河东侧冉冉上升,大地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矗立于原野中的白杨林披上了一层动人的红光。我赶紧用力擦去汽车玻璃上的冰霜,有些贪婪地凝望着这美丽的景色。善解人意的司机停下了车,车上的游客全跑到了外面,凛冽而清新的空气一下子包围了我们。那些生长在岸边地头英姿飒爽的白杨,就像《风景谈》里面站在晨曦中吹号的号兵。当年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又一次回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⑨我希望教科书中再见《白杨礼赞》这样的红色经典。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4期。从2017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重又收录了《白杨礼赞》。
    (1)请结合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我”两次见到白杨的感受。
    第一次:
     
    ;第二次:
     

    (2)第④~⑥段删除后文章仍然完整,为什么不能删除?
    (3)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语句进行品析。
    脑中一次次闪过《白杨礼赞》中的片段,心中一遍遍默诵其中的词句。(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文章以“又见白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发布:2024/9/28 14:0:1组卷:162引用:4难度:0.5
  • 129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8 13:0:2组卷:128引用:2难度:0.7
  • 1300.课外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医生进行开脑手术  巴西妇女唱歌感谢神      英国《每日邮报》8月19日报道巴西一名妇女在接受可怕的开脑手术期间,因手术需要保持清醒,她决定一路唱歌感谢神,结果顺利度过8小时的手术。
          45岁的妇女科斯塔两年前发现脑部主理言语及认知的区域有一块良性肿瘤,因此她必须保持清醒状态,一边接受手术一边回答医生的问题,确保手术不会损害她的语言能力。而麻药只能令她有点睡意。没料到手术期间,科斯塔竟要求唱歌,她说:“我的歌是感谢神给我生命,给我勇气战胜这场自2015年来就缠绕我的疾病。”
          医护人员深受感动,部分人更是感动落泪,“这是很有用的,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确保没有损害到她的语言区域。”清醒状态下开脑,还有心情唱歌,当然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科斯塔坦言,她也拖延了两年,医护人员才认为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科斯塔说:“我等这场手术很长时间了,这段时间一直忧心忡忡,我确实被这个清醒开脑手术的做法吓到了。我希望手术期间保持信心,希望自己还能掌控一点点事情,所以,我记起一首自己写的歌。”
          手术后4天,科斯塔已经出院了,目前已经可以走路、说话等等,相信会完全康复,她信心满满地说:“医生给我一个新的开始,让我再次有了新的机会活下去了。”
    (1)请分析文章的导语部分交代了哪些内容。
    (2)科斯塔为何做手术时要唱歌?她为手术唱歌做了哪些准备?最后结果如何?
    (3)读了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感受?

    发布:2024/9/28 12:0:2组卷:20引用:4难度:0.4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