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更多>>
![]() |
专项突破
高效备考
全国通用
浏览次数:416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532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13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母亲/胡适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母亲为什么这样教训儿子?(用原文回答)
(2)选文第二段写了几件事?分别概括这些事情的内容。
(3)体味下面语句所包含的感情。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试用你的眼光评论一下文中作母亲的教子方式。发布:2024/9/28 6:0:4组卷:16引用:4难度:0.5131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8 5:0:1组卷:191引用:3难度:0.813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8 5:0:1组卷:988引用:7难度:0.813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蝉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
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简述寓言《蝉与蚂蚁》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它在选段中的作用。
(2)结合选段语言上的艺术特点,说说为什么鲁迅称这本书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发布:2024/9/28 4:0:1组卷:33引用:4难度:0.71315.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发布:2024/9/28 4:0:1组卷:96引用:6难度:0.61316.名著与综合性学习
《昆虫记》是法布尔耗尽一生的光阴而创造的奇迹,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发布:2024/9/28 3:0:4组卷:87引用:9难度:0.8131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不愿意看到东京“清国留学生”那宛如小姑娘的发jì( )一般油光可鉴的辨子,便来到仙台学医。那用缓慢而又抑扬顿错的声调讲课的藤野先生,增强了他学医的信心;那封nì( )名信和看时事片时的喝采声打碎了鲁迅的学医救国梦,他毅然拿起笔同反动势力进行着毫不馁协的斗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发jì
nì 名信
(2)上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发布:2024/9/28 2:0:1组卷:54引用:2难度:0.8131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
(2)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3)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4)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
(5)“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6)“正人君子”具体指发布:2024/9/28 2:0:1组卷:129引用:2难度:0.31319.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漫记导师冯骥才
段茵 ①毕业后留在导师冯骥才先生身边做事,在我,感觉真正的学业才刚刚开始。在先生身边,看着他待人接物,听他有关文学、文化的夫子自道,跟着他的思维理路做事,解读他的艺术人生,静观他的思想明灭……那真是人生的学业,茫茫没有止境的。
②说起先生,可说的很多,不必再说的似乎更多。他是知名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有这么一大堆文化身份围着,自然是时间的穷人啦。一天天被协会、媒体、生生熟熟的各界来访者追着、问着、拉着、绑着,不停地考察、开会、论证、演讲、采访,生命的马駒都给时间的栅栏困住了,可他居然在时间的碎片上也开出写作的花来,比如新近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俗世奇人》,比如《西欧思想游记》《俄罗斯双城记》《意大利读画记》都是这样的奇花嘛,这便不得不令人真诚感佩了。我们理解他的忙,理解他常常系错扣子或是穿了下摆破了洞的衬衣,尽量避免打扰他,他居然不领情,常常倒打一耙—一你得成长啊,要自信啊;对着电脑能做什么学问,那都是死的;得下去跑啊,民间文化要跟大地接地气啊。
③他常常朴实地把学生们比作他的树。或许他不介意我们是花树果树还是藤树,能长成乔木灌木或是檀木,但他绝对介意我们在他的园圃里天天伸胳膊饮日喝风。想想他说的话吧:“我七十五岁了,我还有理想!”先生的话让我们心生惭愧,我们不去追求“理想”还想怎样啊!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④先生是经历过基层的人,练就了一身硬邦邦的生活本领,什么泥瓦活儿、木工活儿,生活中的煤、水、电、修车、套炉子样样都通,当年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借调写作时赶上社里盖楼,他还抬沙拌灰给帮过忙。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我记得有一次自己身体不大舒服,偏偏先生要交给我一堆书和资料,他可以让别人转交的,省事省力,可他不这样。他费了很大的劲儿从自家楼上找出一只“风尘仆仆”的拉杆箱,把资料打包装箱,亲手交给我拉着,并且拒绝在场的人伸手帮忙。我想,这样用心的导师,当今社会怕是真的不多了吧。
⑤下午,走进先生的大画室。那儿的光线总是压得低低的。老式唱片机有时缓缓淌出一段肖邦、柴可夫斯基或是约翰•施特劳斯。四壁自然都是书、画、老箱柜和来自民间的各类生动造型——佛头、菩萨、罗汉、天王、民窑青花、布老虎……几捧绿萝静静吮吸着透过窗幕的天光。迎面是一张拥挤不堪的大画案,上面总是堆满了大部头的杂书和民间的物件儿。土陶瓶里插有几只生了锈般的铁青色老莲蓬,笔架上笔筒里胡乱挂着、塞着各式毛笔,青花笔洗和大大小小的碟碟罐罐散落一旁。唯一的空白处露出小半幡旧毡子,地界儿也就只能写写书法或是作小幅的画。
⑥每每得了一点空闲,先生就退回到画室角落里的一张藤椅上,就着矮矮的木桌喝一杯牛奶,吃一角面包。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这时凝望着先生,一种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摘自《新民晚报》,有改动)(1)阅读全文,填写下表。(4分所漫记的先生的事例 “我们”的感受 在时间的碎片上开出了写作的花 ① ② 惭愧 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 ③ 工作、创作繁忙,难得空闲休息 ④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眼高手低,“理想”就像树尖上摘不到的桃子,这又是先生极其看不过的。
②朗读下面这句话时,“生命重量”一词应重读,请简析理由。
于是,他便用心良苦地以他的方式医我们的眼高手低病,希望我们能承担起自己的生命重量。
(3)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描写先生的大画室?
(4)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身后的荆条纸篓个头大得足像个柴筐”的妙处?发布:2024/9/28 0:0:2组卷:50引用:2难度:0.41320.阅读课内文章,回答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藤野先生》(1)试赏析划线部分的句子。
(2)有人说,节选的这件事情和藤野先生没有关系,对人物形象也缺乏表现力,这个说法正确吗?发布:2024/9/28 0:0:2组卷:19引用:4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