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八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专项突破 高效备考 全国通用
浏览次数:534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更新中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2584 更新:2025年07月17日
  • 1401.请以《幸福的约束》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体裁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

    发布:2024/9/21 15:0:8组卷:14引用:2难度:0.3
  • 140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沙漠•河流•胡杨
    赵红继
          沙漠里有种树,叫胡杨。据考,它是沙漠里唯一的乔木。
          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要仰仗河流对它的庇护。
          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
          人们常说,河流的家在大海。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它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
          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漠之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息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
          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的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的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
          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前不久我去额济纳拜访了胡杨。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劲风掠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A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是胡杨。
          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夏天到了,我茂盛长叶;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
          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的。B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挑战生命极限中创造生命奇迹。沙漠里没有水,为了能够找到潮湿的泥沙,成年胡杨树的根须能够钻进一百多米深的沙土里,精神是何等顽强啊!酷暑,沙漠表层热浪灼人,温度高达六七十度;严冬,凛冽的寒风里,西北高原气温又低至零下四五十度,毅力又是何等的坚韧啊。沙漠里的水盐分重,即便有少许积水,边缘也都铺盖着厚厚的白花花盐碱,这是其他任何树种都无法忍受的。
          然而,无论胡杨具有多么耐旱的品格与坚毅的精神,她毕竟也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离开水,胡杨也会死亡。自然,沙漠河流就成了沙漠中胡杨树赖以生存的天然保护神。
          塔里木河,祖国第一大内陆河,巍峨的喀拉昆仑和天山的冰川积雪是它的源头。它拥有数千条支流,流经2100多公里,但它流进罗布泊无人区,便无力前行,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了塔里木河的终结地。还有黑河,这条800余公里长的沙漠河流,与塔里木河一样,它走到哪儿,胡杨就长到哪儿,河流的走向,就是胡杨林带的走向。河流断了,在沙漠中消失了,胡杨也断了,胡杨林也消失了。河流为胡杨提供生命需要的墒情,胡杨为河流挡风阻沙,二者相依相偎,相依相存,相呵相护。
          后来,我常想,人们把梅、竹、松称为岁寒三友。沙漠、河流、胡杨不也是西北高原的三友吗?
    [注释]①墒(shāng)情:田地里土壤的湿度。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河流”在“沙漠”“胡杨”二者之间的重要作用。
    (2)“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文意概括出来。
    (3)从修辞角度品析文中画线的A句语言的妙处:
          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
    (4)文中画线的B句中“生命奇迹”的含义是什么?

    发布:2024/9/21 15:0:8组卷:37引用:3难度:0.5
  • 140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1 15:0:8组卷:42引用:2难度:0.7
  • 140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______说“危机”是指由衰退到消亡的危险,______汉字没有多大的危机。②不过,有点儿危机意识总不是坏事。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能缺少的信息载体。④我们要敬惜汉字,并要不断地完善它,科学地运用它,熟练地掌握它。
    (1)请在第①句横线上填上一组关联词。
    (2)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发布:2024/9/21 15:0:8组卷:84引用:3难度:0.7
  • 1405.最初的汉字大多都是利用象形符号创造出来的。如:门()、休()、明()等,就是古人日常生活在文字体系中留下的记录。请根据下列两组汉字的形符,推测一下它们分别与哪类事物有关联。
    A.盛、盎、盏、盈、盟
    B.酿、酌、酪、酬、醋

    发布:2024/9/21 14:0:9组卷:76引用:4难度:0.8
  • 140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1 14:0:9组卷:24引用:2难度:0.7
  • 1407.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1 14:0:9组卷:60引用:2难度:0.8
  • 140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1 14:0:9组卷:38引用:2难度:0.8
  • 140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石碾磨痕
    吴瑞阳
          ①长相略显蠢笨的石碾,堪称祖先最杰出的一大创造。两块石头,以如此巧妙的方式组合,解决了粮食加工的问题。不知道先人的奇思妙想是灵光一现偶然得之,还是苦心孤诣匠心独具。石碾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仍在焕发着生机。
          ②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遥远的石器时代,从一块石头开始,人类开始书写改天换地的英雄史诗。作为人类技术探索的最早实验品,石头曾被孜孜以求的祖先雕琢成器:石铲、石刀、石斧、石镰、石锄……在一块块石头的青灰底色上,灿然地浮起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
          ③有趣的是,石碾仍然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景物,就如同乡村永远无法割舍的胎记:圆圆厚厚的碾盘上放着一个憨憨的碾砣子,碾砣子上用铁轴套连着一个方方正正的石碾框,碾框外头的圆孔里斜插着一根圆圆的碾棍子。尽管石碾的构造如此简单,却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它一圈圈碾着乡村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即便已老态龙钟,也不肯稍作停歇。
          ④通常,石碾在一棵冠盖如云的大树下栖身,辛劳的村民就免去了雨淋日晒之苦。这些石碾大都有一把年纪,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的印记,它们也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没有谁知道这一盘盘石碾碾出了多少米面,但在波澜不惊、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中,它把人与乡村的感情碾得越来越细,越来越纯。
          ⑤石碾的一生,充实而又忙碌,它紧紧联系着千家万户的土灶和饭碗。青石板铺砌的碾道,人走驴踩,已深深凹陷。那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脚印,回响着强壮男人铿锵有力的足音,见证着风风火火的女人利索的身姿,记录着老人沉稳而踏实的步履,留下了孩子们轻盈矫健的身手。碾稻谷、碾玉米、碾小麦、碾高粱、碾地瓜干……五谷杂粮,哪一种都少不了和石碾的相亲相爱。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常常被这样一幕感动得热泪盈眶:石碾在反复地碾着,直到谷皮完全脱离,农人小心地捧把碾好的谷子,轻轻地将谷糠吹去,眼前即刻呈现出金灿灿的小米。
          ⑥想起粥想起煎饼,想起窝头,想起乡村的任何一种食物,就不能不怀想石碾的恩情。石碾不停地碾着,碾出乡村一天天的温饱。只要石碾转动就会有乡村的殷实和富足。我的父老乡亲,也像这古朴的石碾,心平气和、任劳任怨地过着普通、平静,而又悠然自得的生活。石碾就是我们感情至深的亲人,它心甘情愿地陪伴着父老乡亲一生耕耘,不离不弃,贫贱不移。
          ⑦时光流转,日月轮回,石碾默然挺立于风雨之中,认真扮靓村庄素淡而悠闲的光阴,独自回味那些老去的农人和乡村远去的生活。这有血有肉的石碾,默默地奉献着,以其质朴而博大的情怀,成为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1)根据文中第①~⑤段的内容,概括石碾的特征。(至少写两点)
    (2)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那些胼手胝足、耕播岁月的农人,又有谁不曾和石碾相依为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利用石头,先人们蓄谋已久,他们天生就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本领。(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为什么说石碾是“乡村淳朴民风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5)请写出标题《石碾磨痕》的含义。

    发布:2024/9/21 14:0:9组卷:36引用:2难度:0.5
  • 14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9/21 14:0:9组卷:45引用:2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