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33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1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130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放言五首(并序)(其五)
白居易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句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缓五篇以续其意耳。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①。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注】①颜子:即颜回。早卒,死时年仅三十余岁。老彭:指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序言可知,在此之前元稹也曾写过《放言五首》组诗,且作者对其评价颇高。
B.诗歌首句强调的侧重点与“是以太山不让土壤”(《谏逐客书》)句意基本相同。
C.诗歌颔联意思是松树千年之后也会变成一堆枯木,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D.颈联中,“何须”与“亦莫”既对仗工整,又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生死观。
(2)从本诗中你可以获得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5引用:5难度:0.5130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3)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9引用:3难度:0.6130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近几年,人脸识别、V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使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潮流。
科技潮流给很大一部分人带来了便捷和乐趣:科普爱好者穿梭在各种专业网站之间获取知识、分享智慧;卖瓜菜的小摊贩们都在各自摊位前贴上二维码,无现金交易方便省事;有的老年人戴上VR眼镜玩无人机航拍,享受新时代的退休生活……
然而,科技潮流也给一小部分人带来了困难:有些老年人在自助银行里无所适从,或者因为不会下载手机APP而无法预约挂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潮流中的多数与少数”为题,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41引用:5难度:0.7130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怅恨”二字领起,结合下文来看,此处除了写独自策杖行走的孤寂,也反衬了下文归园田后的欢欣。
B.三、四句化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清水”濯足,更显示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追随本性的品格。
C.诗人以“苦夕短”抱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很快就到了天亮,由此衬托了“欢”多,更体现诗人超然之情。
D.此诗视角独特新颖,没有描绘自然风光、陈述劳动状况,而是通过回家路上和到家后的活动反映欣然自得的生活情境。
(2)《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复得返自然”是组诗《归园田居》的总纲,“自然”在本诗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23引用:6难度:0.6130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除夜①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注】①作于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因兵败已被扣押三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作品都作于除夕之夜,两自诗歌的语言都是质朴易懂。文诗情感充沛,动人心魄;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
B.文诗抒发诗人除夕夜孤寂寥落的心情。诗人已接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事实,与“留取丹心照汗青”所抒慷慨之情不同。
C.屠苏:酒名,除夕夜喝屠苏酒寓意吉祥长寿。“未央”意为“未尽”,诗人此刻深陷,囹圄独过除夕,对与家人团圆已不抱期望。
D.“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一样,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的更为婉曲含蓄。
(2)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2引用:5难度:0.6130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方志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从先秦“四方之志”到西汉魏晋地记,从隋唐图经到两宋方志,从元明清大一统志,方志编修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四处画线部分的词语,顺序不能变更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述、传承和借鉴历史。
B.其存史意义、资政价值、教化作用不容小觑。
C.政治性、权威性、真实性、历史性是其本质属性。
D.其中不乏珍本、善本、孤本。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8引用:6难度:0.7130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面对面专访来成都讲课的俞晓红教授。她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研究《红楼梦》的体会、心得,以及需要向受众广泛传输的见解等。她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没必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研究红楼梦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
俞晓红专门为中学语文教师写了一本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她将自己几十年的红学学术功底融汇其中,启发广大读者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对《红楼梦》的阅读从“碎片化”走向“整体化”。业内称之为“目前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一 记者:读高一的学生,一般是十五六岁的孩子。给这个年纪的读者讲《红楼梦》,会与成年人讲解有所不同吗?
俞晓红: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曾有学者表达过这样的顾虑:对高一的学生讲整本《红楼梦》,“宝黛爱情”要不要讲?我说,为什么不讲啊,如果没有宝黛爱情,就没有《红楼梦》了。而且,我认为,当学生真正读懂了“宝黛爱情”,反而能明白真正的爱情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境界,是为对方着想的真爱。所以名著阅读就是一种高质量的“爱的教育”。我这么一说,这位学者就很释然。
记者:浸润在《红楼梦》里近50年,您觉得自己的人生吸收了哪些营养?或者说,您阅读《红楼梦》,最深的感触有哪些?
俞晓红: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中学时代主要是关注青春生命,也包含爱情在内,为林黛玉哭。到了大学,正好受到中文系的专业教育,开始有自己的一些学术思考。《红楼梦》是两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是超前的。所以很多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遭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从中获得精神支撑,或者受到一些启示。《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但里面有很多的哲学思考。我记得,资深红学家、学者蔡义江先生说过,他每读一次《葬花吟》,便哭一次。当时他都70多岁了。我就在想,一个男性学者在这么大年龄时,读到《葬花吟》为什么还会哭呢?应该不只是因为沉浸在诗作带来的感伤中,而是《葬花吟》促发了他的哲学思考。这是一首赞美青春生命的诗,是生命的赞歌,它有哲学的层次。
二 记者:当下,互联网科技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随之AI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出现像ChatGPT这样的高级人工智能,对文艺创作、学术论文撰写等都带来不小的冲击。你觉得,这对《红楼梦》研究会有怎样的影响?
俞晓红:ChatGPT出来以后,我们在同学群中就开始讨论了。ChatGPT这一款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可以即兴创作诗歌,可以设计代码,可以写教学设计等,于是我也立刻试用了它,试用了好几天,后来就没有多大兴趣了。我提问ChatGPT:曹雪芹是谁?它输出的答案很奇怪,不靠谱,甚至有些信息还存在错误。但英语专业的教授就认为它很好,觉得它能够帮助大家广泛地搜集资料,指导学生拟写论文。我想,这可能跟它的资料库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它的资料库越来越丰富,答案可能也会越来越准确。但就目前,还是不行的。
记者:这样说来,像《红楼梦》的研究和阅读,应该也有机器不能替代的部分吧。
俞晓红:是的。比如说,当你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阅读《红楼梦》,收获的是属于个性的、灵动的、鲜活的东西,这是机器所不能替代的,机器本身没有主观情感的存在。另外研究《红楼梦》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红学家吕启祥老师跟我说,晓红啊,60岁到70岁是你人生最好的年龄。退休后你有大量可支配的时间,你的学术积累比较深厚,人生经验也很丰富。研究《红楼梦》恰好需要这些,我相信你会写出很多好东西。因此,我对未来十年的学术生命,会有一个期待和规划。我不知道AI能不能完全取代我这些生命经验,至少目前还不能。
三 记者:《红楼梦》研究中存在一种“索隐”现象。有的人要在字里行间找背后的微言大义,认为小说里的某某角色是影射现实中某某人物。对于这种解读,大众读者该怎么对待?
俞晓红:学文学的要守住一点:考据不能脱离文本。小说作为文学,它虽然有一定的生活原型,但它更是对生活原型的提炼和加工。如果过度一一对应,相当于把文学的品格降低了。当然,曹雪芹的确是用了一些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曹家败落的一些故事。但是我们今天在索隐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除非有历史资料印证才行,否则硬去套,就容易把一个学术问题变成一个想入非非的猜谜游戏。这在文学研究中是不可取的。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根源。比如《左传》《史记》,因为是史家写的,有时候写帝王不便直说,就要用曲笔,用春秋笔法,于是后世解读就会出现从微言里寻找大义的思维方式。
记者:除了上述问题,我还注意到,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读《红楼梦》,读得很投入,很热烈,但却容易陷入偏执、封闭的状态,听不进跟自己不同的意见。那么如何做到既能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又不迷失自我?
俞晓红:审美是需要距离的。沉浸式欣赏是没错,读者沉浸阅读《红楼梦》中,会跟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往前走,跟着他们的情感升华思想,从而在这体验中,获得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有更深切有效的认知。但沉浸之后我们还是要有出来的能力,出入自由。沉浸一旦过度,出不来,就成了沉溺。有时候,有些读者不知道把握审美的距离,不能足够理性地去看待文学形象,就会把自我投射到角色中,进行偶像化,或者神圣化,不允许别人说他喜欢角色的任何一句坏话。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度,喜欢文学也是一样。如果过了这个度,走上极端以后,有可能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会损害身心健康。这值得警惕。
(摘编自《<红楼梦>是值得用生命去阅读的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俞晓红教授认为,解读《红楼梦》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讲,不一定要去追究学术性高低。
B.业内人称俞晓红的专著《漫卷红楼:整本书阅读视野下的<红楼梦>研究》为“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研究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C.俞晓红消除了曾有学者表达过的疑虑,她认为我们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
D.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兴趣点,俞晓红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了该观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访谈中俞晓红教授谈论了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心得体会,她认为ChatGPT未来还是不能取代她的人生经验。
B.记者提问俞晓红教授具有针对性,针对她在《红楼梦》研究心得上进行提问,她从三个大方面进行回答,回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C.俞晓红谈论到从《红楼梦》中可以获得精神支撑和受到启示,具有超前性,所以人人阅读《红楼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D.在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红楼梦》一直保持学术热情,并且她认为对《红楼梦》进行沉浸式阅读应保持距离。
(3)从访谈中可知,记者从三个方面进行访谈,请同学们根据访谈内容为其拟写三个合适的标题,并说出依据。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4引用:3难度:0.5130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内卷”作为一个学术术语,起初用来表示“一种内部不断精细化的文化现象”。2020年以来,“内卷”一词逐渐走入大众生活中,开始用来表示内耗或者付出的努力更多,但是得到的回报不变甚至更少的一种现象。形成“内卷”的原因大概有:社会进化、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个人要求提高……
对待“内卷”,关键在于心态:你可以笑看风云,不被外物裹挟;你可以投入某种行业,乐之好之而感觉不到“卷”;你也可以进入圈内,把“卷”当成个人能力的最佳证明;你还可以跳出“卷”的圈子,另辟蹊径……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1引用:5难度:0.5130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用“丝竹”指音乐,《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2)《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
(3)秋天的风(西风)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被用来渲染氛围、表达情感,如“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3引用:3难度:0.513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光明网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2”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稳”字当选年度国内汉字。从年度国内汉字中,我们读懂了处变不惊的中国。“稳”是主基调,也是大局,反映了中国人务实的处世哲学。放眼报端和屏前:论及经济发展,我们坚持“稳中求进”;论及改革场景,我们强调“蹄疾步稳”;论及粮食安全,我们讲“端稳中国饭碗”……尽管世界不太平,但中国人自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沉着与冷静,这是久经磨难后的蓄势待发,也是洞悉大势后的积极应对。
“稳”字也引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关注,深入理解“稳”字的内涵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学习的问题和成长、成才的烦恼时更加淡定从容。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布:2024/12/31 19:30:1组卷:13引用:4难度: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