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14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 |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77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60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
辛弃疾
西江水,道似西江人泪。无情却解送行人,月明千里。从今日日倚高楼,伤心烟树如荠。
会君难,别君易。草草不如人意。十年著破绣衣茸①,种成桃李。问君可是厌承明②,东方鼓吹千骑③。
对梅花更消一醉。看明年调鼎风味④。老病自怜憔悴。过吾庐、定有幽人相问,岁晚渊明归来未。
【注】①绣衣茸:这里指官服。②承明:这里指任中央官职。③东方鼓吹千骑: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女夸其丈夫,其中有“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句。④调鼎风味:殷高祖曾以调味为喻,说傅说做宰相,其作用如同调味的盐和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伤心烟树如荠”一句将“树”喻为“荠”,形象地表现了树木的形态。
B.钱仲耕在地方任职多年,政绩卓著,词人认为钱仲耕应该有更好的发展。
C.下片化用典故,并交代词人的身体状况,表明词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D.这首送别词不受辛词粗犷豪迈风格的束缚,用笔细腻,有风流蕴藉之妙。
(2)这首送别词是如何抒发离愁别绪的?请简要分析。发布:2025/1/1 0:30:2组卷:1引用:3难度:0.660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注】,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注】吹帽:东晋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诗人年华老去,面对着悲凉的秋色,勉强宽慰自己,恰逢重阳佳节,诗人来了兴致,希望和大家一起尽情欢乐。
B.颔联中的“羞”和“笑”二字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在一起全然忘却烦恼的轻松愉悦情态。
C.颈联描山绘水,气象峥嵘。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
D.尾联上句一个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下句用一“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
(2)有人以“词旨凄壮”(《唐诗归折衷》)评论此诗,试分析诗人表达“凄壮”之情的主要方法。发布:2025/1/1 0:30:2组卷:1引用:2难度:0.660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蜀茶法 蜀道诸司,惟茶马一台,最为富盛。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予记《东坡集》有《送周朝议守汉州》诗云:“茶为西南病,忙俗记二李。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注:“二李,杞与稷也。六君子,谓思道与侄正孺、张永徽、吴醇翁、吕元钩、宋文辅也。”
初,熙宁七年,遣三司干当公事李杞经画买茶,以蒲宗闵同领其事。蜀之茶园不殖五谷,惟宜种茶,赋税一例折输,钱三百折绢一匹,三百二十折绸一匹,十钱折绵一两,二钱折草一围,凡税额总三十万。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于是宗闵乃议民茶息收十之三,尽卖于官场,蜀茶尽榷①,民始病矣。知彭州吕陶言:“天下茶法既通,蜀中独行禁榷。况川峡四路所出茶货,比方东南诸处,十不及一。诸路既许通商,两川却为禁地,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且尽榷民茶随买随卖或今日买十千,明日即作十三千卖之,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佐、杞、宗闵作为敝法,以困西南生聚。”佐坐罢去,以国子博士李稷代之,陶亦得罪。侍御史周尹复极论榷茶为害,罢为湖北提点刑狱。利路漕臣张宗谔、张升卿,复建议废茶场司,依旧通商。稷劾其疏谬,皆坐贬秩。茶场司行札子督绵州彰明县,知县宋大章缴奏,以为非所当用。稷又诋其卖直钓奇,坐冲替。一岁之间,通课利及息耗至七十六万缗有奇,诏录李杞前劳而官其子。后稷死于永乐城,其代陆师闵言其治茶五年,获净息四百二十八万缗,诏赐田十顷。
凡上所书,皆见于国史。坡公所称思道乃周尹,永徽乃二张之一,元钧乃吕陶,文辅乃大章也,正孺、醇翁之事不著。
(节选自洪迈《容斋三笔》卷第十四)[注]榷:专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B.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C.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D.杞创设官场岁增息/为四十万/其输受之际/往往压其斤重/侵其加直/杞以疾去/都官郎中刘佐体量/多其条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税一例折输”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含义相同。
B.“亏损治体,莫甚于斯”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佐坐罢去”与“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字含义不同。
D.知县,官名。宋制,多派造中央官员知(主持)某县的行政等事务,简称“知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考证了蜀茶专卖的有关史实,揭露了当时蜀道茶马台一些官员借实行茶叶专卖盘剥茶农的相关内幕。
B.李杞凭朝廷“经面买茶”的授权之便,在蜀地创设官办机构,蜀茶全部由官场专卖,给茶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C.蜀茶专卖制度实行以后,很不得人心,先后受到彭州知州吕陶、侍御史周尹、利路漕臣张宗谔等人强烈抨击。
D.本文为苏轼《送周朝议守汉州》一诗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背景资料,有助于读者对该诗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茶之课利多寡,与夫民间利疚,他邦无由可知。
②比至岁终,不可胜算,岂止三分而已。发布:2025/1/1 0:30:2组卷:0引用:2难度:0.660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仅靠政府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①),从而在根源上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网民对信息理解、认识、批判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决定着网络舆论氛围的和谐、有序。因此,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是 。( ②)一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认知能力、鉴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 网络谣言和非理性言论;二是对媒介素养知识进行普及和传播,可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对一般网民进行显性或隐性的媒介素养教育;三是培养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引导网民在网络上 ,同时监督其他网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营造 重中之重 辨认 以身作则 B.营造 当务之急 辨别 严以律己 C.创造 当务之急 辨认 严以律己 D.创造 重中之重 辨别 以身作则
(3)在上文的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发布:2025/1/1 0:30:2组卷:1引用:4难度:0.660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师徒的身份不能作为学问品行评价标准的原因是“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用“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发布:2025/1/1 0:30:2组卷:4引用:3难度:0.960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1)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
(2)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发布:2025/1/1 0:30:2组卷:15引用:3难度:0.560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无限感伤的句子是:“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
(3)《归园田居》(其一)中,“发布:2025/1/1 0:30:2组卷:3引用:2难度:0.960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自己多愁善感,言生命短促的两句是:“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发布:2025/1/1 0:30:2组卷:7引用:2难度:0.960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新颖别致,饶有趣味,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描述了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
C.“野桃含笑”生动地反映出野桃鲜花绽放,“溪柳自摇”写出了西边柳树的枝条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D.本诗中间四句,前两句描写近景,后四句描写远景,由近及远,一花一木都描写得春意盎然,活泼生动。
(2)文章尾联提及“西崦人家应最乐”,“乐”的不仅是“西崦人家”还有作者,请结合诗歌分析作者有哪些“乐”?发布:2025/1/1 0:30:2组卷:76引用:3难度:0.66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众”的内涵复杂,由于不同的历史脉络,“大众”被赋予不同的面相,并且在多变的理论语境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在精英主义的表述之中,“大众”不仅指称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同时这个群体仿佛带有某些默认的特征,如见识平庸、缺乏理性的独立思考、躁动狂热、喜欢相互模仿等,一个烙印了贬损意味的称呼是“乌合之众”。许多时候,“大众文化”即是指流行于“乌合之众”的文化产品,主题浅显、内容通俗而生动。当然,那些游离于“乌合之众”的精英人物不允许其投靠如此简单甚至粗俗的品位。
但是,按照文化区隔与文化品位划定“大众”的视角逐渐被阶级分析所否决。在阶级话语造就的观念谱系之中,阶级与革命成为定义“大众”最为重要的历史脉络。这时,大众时常被冠以“无产阶级”的定语。对于当代文学来说,这个意义上的“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之中的进步力量。
“无产阶级大众”不仅拥有自己的阶级目标,同时还开拓出自己的美学风格。通俗显然是这种美学风格的重要因素。通俗意味着接受、吸收、重组和改造,继而以大众熟知的语言给予表述。短期之内,通俗有助于完成一套卓有成效的革命动员机制;在长远的意义上,通俗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大众文化,制定阶级的美学趣味。这时,阶级与美学、政治终于被纳入相同的轨道。
由于阶级身份的显现,相对于“大众”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表明自己的阶级归宿。但投身革命阵营的知识分子,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的阶级称号是“小资产阶级”,其美学趣味从未赢得肯定。
20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市场角色迅速成为“大众”的另一种定位:消费者。与大众相对的是企业家、商店或者厂方。商品社会对于大众需求的精心考虑,即是市场向消费者提供称心如意的产品。从知识分子到市民、工人,种种社会身份可能轻而易举地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消费者“大众”隐含着另一种社会理念:消费行为将他们组合为一个共同体,传统社会身份之中的冲突意味减弱了,生产与消费的对立进一步显现出来。
对于当代文学来说,消费者“大众”的现身同时意味着市场评价体系的崛起。从票房、收视率、点击率到流量,这些概念在作品评价中的权重愈来愈大。在大众传媒发表的评论中,这些概念时常率先出场,情节、人物乃至悬念、结构犹如尾随的补充说明。市场宣布了自己的标准,一锤定音的因素无疑是利润。利润回报率正在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并且重构文化传播方式。电影院、电视台、网站、出版机构无不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说书、地方戏、民歌、地域性传说这些艺术门类因面对面传播的效率低下而逐渐终结。因此,消费者“大众”背后不是村庄或者社区构成的“民间”,而是报刊销售亭、卫星电视、互联网铺设的新型商业网点。消费者“大众”甚至享受免费节目,他们的费用已经由赞助节目的广告商支付。
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可以发出强大的号召,以至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之效。只要看一看一些明星周围疯狂的粉丝文化和“饭圈”,人们就可以意识到市场隐藏的组织能力。窥一斑而知全豹——回溯“大众”的浮现、阶级身份与消费者身份的转换,可察觉当代文学的深刻转折。
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的深刻转折同时体现于符号体系的巨变。相对于文字构成的符号体系以及印刷文化,一些人提出了“影像时代”或者“读图时代”。影像或者图像的盛行不仅是表意方式的改造,而且波及社会的文化生态和思维的基本模式。历史的考察表明,报刊杂志形成的公共空间与白话文的使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条件,二者已经内在地嵌入现代社会的文化肌理。时至今日,电子技术造就的符号体系与传播网络已经到来,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无不遭遇强大的对手。从电影、电视连续剧、网络小说到微博、微信或者短视频,新型的艺术门类如火如荼。很大程度上,新型符号体系的意义正在溢出“文化”范畴向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延伸。许多时候,“文化”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之间的传统界限恰恰由于新型符号体系的介入而失效。如果联系到人工智能带动的种种未来想象,人们可以充分意识到电子技术以及相应的符号体系将给历史带来什么。
(摘编自南帆《探索当代文学的未来可能》)(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主义认为“大众”是见识平庸、缺乏独立思考的“乌合之众”,其文化品位也简单粗俗。
B.当代文学用阶级分析法的视角来划分大众,认为无产阶级大众代表了历史潮流中的进步力量。
C.知识分子出于政治因素主动自愿地加入无产阶级,但其“小资产阶级”美学趣味被长期否定。
D.市场经济以来,各种社会身份可能更容易统一在“消费者”的称呼之下,大众内部不再有冲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阶级、美学、政治并非一直处于相同轨道,因此前期的精英并不投靠于大众。
B.无论短或长期,通俗的作用都说明无产阶级大众的美学风格服务于阶级目标。
C.消费者“大众”现身,评价体系随之更新,说明评价作品需使用全新的概念。
D.只要新型符号体系足够强大,便可能将围绕印刷机器产生的各种文化形式消灭。
(3)下列选项中,对于消费者“大众”相关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商品社会中“大众”的定位发生变化,与之相对的对立方也发生改变。
B.市场主要标准可重新规划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区域,重构文化传播方式。
C.市场潜藏着强大的组织能力,市场调集的资本与技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D.“大众”身份的转化与符号体系的变化可反映当代文学、文化转折的深刻性。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请根据文章观点,谈谈你对材料所描述的现象的看法。
某作家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因为粉丝的强烈要求改写了结尾;后因为点击量高,作品被拍成影视剧;影片方经过宣发、组织粉丝打榜等活动又吸引了大批路人观众;大火后,相关产品大卖,作家打算创作续集。发布:2025/1/1 0:30:2组卷:38引用:4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