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22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62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昌谷:李贺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这一组诗为诗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所作。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③长竿:新竹。④母笋:大笋。⑤龙材:成龙之材,比喻不平凡之材。⑥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箨落长竿削玉开”借物咏志,新笋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晶莹如玉,茁壮挺拔,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
    B.“更容一夜抽千尺”,“更容”为“假如容许”之意,表现新笋不甘埋没于园泥,要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暗喻诗人未泯雄心壮志。
    C.“茂陵归卧叹清贫”化用典故,诗人以因病免官、归卧茂陵的司马相如自况,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失意苦闷、贫困潦倒的生活。
    D.“鸟重一枝入酒尊”,诗人发挥想象,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映入酒尊之中,表现了自己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境。
    (2)请简要赏析两首诗中“长竿”(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2引用:2难度:0.7
  • 6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代及以前,梅以白色居多,诗人咏梅多赞其素净并不与时世推移,而苏轼却更喜红梅。他在《红梅三首》(其一)中有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与被盛赞的白梅不同,红梅不绝对地抗拒时俗,它因害怕不合时宜,为自己染上了跟桃花、杏花一样的颜色;但也不彻底跟随时俗,而是保留了属于自己的姿态。在融入百花与保持自我姿态之间,红梅很好地找到了平衡,这应该正是苏轼喜欢它的缘故。
          红梅的立身处世之道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当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0:30:2组卷:34引用:5难度:0.5
  • 6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7引用:6难度:0.6
  • 6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传神
    陆游
    雪鬓萧然两颊红,人间随处见神通。
    半醒半醉常终日,非士非农一老翁。
    枥骥虽存千里志,云鹏已息九天风。
    巉巉骨法吾能相,难著凌烟剑佩中。
    [注]①题传神,即题画像。传神,中国肖像画的传统名称。②骨法:骨相特征。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自题画像,既绘相貌神采,又写晚年心境,笔调深沉,令人动容。
    B.首联用比喻手法,将诗人晚年两鬓雪白、寂寥落魄之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C.诗人境遇困顿,过着非士非农的生活,常借酒消愁,在半醉半醒中度日。
    D.诗人感慨自己虽能担任宰相,但画像却难与功臣之像一样安置在凌烟阁。
    (2)颈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3引用:9难度:0.6
  • 6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早几年人们对于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仍深感疑虑、心怀抵触,如今这种负面态度已日益被宽容、接纳甚至欢迎的正面心态所取代,人们已经逐步承认了市场在审美文化运作机制中存在的合法性,习惯了审美文化的市场策划和商业操作的程序,对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小说与电影联动现在小说创作很少像以往那样旁若无人、独来独往,而是采取与电影、电视联手国市场的做法,或者是将热门小说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或者是将热播影视剧改写成小说,或者是在同时推出的小说和影视的两相照映中提升双方的人气,其结果则是相同的,那就是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还有一个做法现在也越来越盛行,就是小说与电影结盟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独树一帜的“冯氏贺岁片”已走过了十年历程,越到后来便越是借重文学之力而取得胜场。2003年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手机》票房达到5300万元,2004年根据赵本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下无贼》将这个数字提高到8000万元,2007年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电影《集结号》更创下了2.6亿票房的佳绩!而上述小说也随之不胫而走,一时为之洛阳纸贵。
          商业戏剧应运而生国内戏剧市场一直不太景气,这一低迷状态因商业戏剧的问世而得以扭转,“商业戏剧”因在戏剧内容和演出体制上以制造“卖点”见长而得名,戏剧内容的“卖点”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演出体制的“卖点”则是指邀请当红明星担纲出演,特别是后一点,可谓屡试不爽、无往而不胜。例如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公演时请明星刘若英担任女主角,从而将原本不属常规戏剧观众群的刘若英的“粉丝”们吸引进了剧场,他们所表现出的过度热情使这出本来不具商业潜质的话剧着实“火”了一把,在当年北京的戏剧演出市场中拔得头筹。另外,《琥珀》《最后一个情圣》《暗恋桃花源》等话剧,在素称口味挑剔的北京观众那里几乎是每演必火,也是巧妙运用明星效应的商业操作所致。
          经典作品时尚化,如今重拍“红色经典”成风,一大批曾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革命斗争题材的经典老片扎堆儿被翻拍成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红岩》……翻拍“红色经典”不能说没有道理,它是对于以往塑造人物形象和设计故事情节的“概念化”“公式化”弊端的一种逆反,采取的对策是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将这些几十年来已在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心目中扎根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相互接近、靠拢、渗透、交融的趋势。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市场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矛盾和缺失。像如何在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文化规律、审美规律的问题,如何保持审美文化的品味、格调、趣味的问题,审美文化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道义感的问题等,解决得并不很好。由此可见,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尚有待时日。
    (摘编自姚文放《“审美文化”概念的分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审美文化市场化的态度逐渐走向正面,因而近来审美文化的热点大都与审美文化的市场有关。
    B.小说与影视联动,以“贺岁片”的形式占据市场的做法,也可以促成印数、票房和收视率的飙升。
    C.商业戏剧制造“卖点”无往而不胜的做法,包括戏剧的实验性和探索性。
    D.中国审美文化总体呈现与市场经济相互靠近、融合趋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即审美文化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被高度重视,在运作上形成许多创意。
    B.文章第二段列举电影《手机》《天下无贼》《集结号》的票房数字,是为了证明小说可以借影视走红。
    C.文章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层面并列地论证了审美文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
    D.文章对中国审美文化市场化既做了肯定性的论述,也客观地指出了其带来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思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大部分小说创作与电影、电视联手闯市场,呈现出几种不同做法,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B.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半生缘》2005年在北京戏剧演出市场中夺冠,明星吸粉是主要原因。
    C.展示出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偶像真实的、日常的、人性的一面,基本要走“人性化”“世俗化”的路线。
    D.审美文化与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不能真正做到去除分化、优化整合,中国审美文化的品味就无法提高。

    发布:2025/1/1 0:30:2组卷:7引用:3难度:0.6
  • 62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望夫石
    刘禹锡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
    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绮点成苔藓斑。
    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
    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靡芜上北山。
    【注】①芜:一种香草。古人认为靡芜可使妇人多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夫石”是古代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表现妻子对离家在外丈夫的坚贞爱情。
    B.诗人用“何代”而不用“何时”,表达自古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丰富了诗的意蕴。
    C.颔联运用工笔描摹望夫石像的肌容和衣着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内心的悲苦。
    D.尾联以“笑采”作结,写征人妇到北山采摘藤芜的欢快情景,使整首诗增添亮色。
    (2)有人认为颈联中诗人选用“江燕”“野花”两个意象,有“无理之趣”。请简要赏析。

    发布:2025/1/1 0:30:2组卷:6引用:2难度:0.6
  • 6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意思是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材料二:面对中国的没落,胡适曾经引用易卜生的话说: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就像大海上翻了船,最紧要的是救出我自己,看起来很自私,但有时恰是这种自救,长出了天下大公的龙种。
          材料三:著名作家严歌苓说:英雄总是“不识时务”。
          当今的时代,风起云涌;当今的潮流,洋洋大观。我们该怎么面对?请结合以上关于“识时务”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0:30:2组卷:4引用:2难度:0.7
  • 6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智能手机从推出到移动生活大规模普及花了4年时间,打车软件从上线到带动数千万人增加就业机会花了3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创新的碰撞中展现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
          (2)有外媒认为,几乎所有的知名品牌,都有非常强大的品质保证,但目前中国这样的品牌还很少。中国要想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有两个不能回避的要素:质量和创新。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评价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5/1/1 0:30:2组卷:5引用:2难度:0.6
  • 62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
     
     
    ”。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的句子是“
     
     
    ”。
    (3)《鸿门宴》中表现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
     
     
    ”。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引用:4难度:0.8
  • 63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①①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宦官魏忠贤,下狱而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②史可法(1601~1645),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B.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C.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D.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毅公,左光斗谥号。“谥号”专指皇帝或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奖评价的称号,始于西周。
    B.先君子,古人一般在已经去世的长辈前加“先”表尊称,如称去世的父母为“先考妣”,此处指作者去世的父亲。
    C.炮烙,商纣王在位时所设的一种酷刑罚。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热,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辄坠炭中活活烧死。
    D.漏鼓,“漏”,古代计时器,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名“铜壶滴漏”;鼓,打更的鼓,此处指的是“一更鼓时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光斗爱才惜才。左光斗一次带着几个随从外出,悄悄进入一座古寺,偶遇史口法,欣赏其才华,后史可法参加考试,左公当面定为第一名。
    B.左光斗以国事为重。左光斗在狱中受尽酷刑,生命垂危,却临危不惧,为着国家大义,怒斥并赶走史可法。
    C.史可法治军严谨。张献忠作乱,史可法奉命防守,身先十卒,亲自带兵值夜,每次得到警报,经常几个月不睡觉。
    D.本文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却记叙了左光斗和史可法的几件小事,写史可法其实都是为了衬托左光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②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发布:2025/1/1 0:30:2组卷:1引用:3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