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浙大附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4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李公麟《免胄图》、元颜辉《钟馗出猎图》、明徐渭《驴背吟诗图》,这些赫赫名迹都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汉画上正有不少舞蹈和戏剧表演)。
          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篇《画筌》(这是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里说得很好,而这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段话扼要地说出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也叫人联想到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而这种艺术表演方式又是和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相通的,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用少量的道具桌椅等)。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个“真境逼”是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的,不是自然主义里所谓逼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体现,也就是美。“真”“神”“美”在这里是一体。
          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片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反映这艺术发展的美学思想是独创的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材料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一派为孔孟,一派为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虽分两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正如宗先生所说,虚和实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不可舍此取彼。这种思路在魏晋玄学中便已得到阐述,王弼等人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亦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在《老子指略》中,他谈道:“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没有具体四象作为物之主,则大道之象亦不能显现。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
          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具体以书画艺术而言,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而“心源”则是“虚”。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子琪《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舞台上的表演和传统的绘画艺术相似,善于删略背景,集中表现人物的行动姿态。
    B.中国画里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艺术里的表演方式和布景问题相通,都充满诗的意境。
    C.在现实主义的意义里,“真境逼”不是再现场景,而是留出空虚让人物去充分表现剧情。
    D.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的话来说明书画艺术中“虚实何谓”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艺术理论中,“虚”和“实”是一对重要概念,关乎古代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B.依据宗先生观点,解决了“虚”“实”问题,就可以解决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
    C.将“虚”和“实”作为互相依存的两面这一研究思路,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都存在。
    D.不论是老庄还是孔孟,在当时已经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宗白华虚实观的一项是
     

    A.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内容上是写景,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B.油画《父亲》借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睛、仅剩一颗门牙的嘴,展现了父亲辛劳的一生。
    C.电影《红高粱》中色彩饱满、随风狂舞的野高粱象征着人性的舒展与释放,在耀眼的光辉中显得庄严而富有诗意。
    D.中国建筑用朱红作为屋身的主要颜色,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装饰梁架、斗拱等,体现了中国建筑用色大胆的特点。
    (4)宋徽宗出题考绘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拍案叫绝:“此画当取第一!”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第一。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文化,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象特点,科里亚的人物形象更复杂多面。
    B.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为了尽快出售她看不上眼的书籍,却把它们标榜为“传世经典”,五大书橱的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
    C.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是为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D.小说中的“姑妈”起到线索的作用。姑妈过世前家里除了几个大书橱没有像样的家具,这与科利亚一家搬进来后形成鲜明对比。
    (3)“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
    ——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组卷:12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孟尝君,战国四公子之一,妫姓田氏,名文,因而在赵王面前,他自称“文”。“氏”用以“别婚姻”;“姓”是“氏”的分支,用以“别贵贱”。
    C.寡人,指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王、诸侯常如此谦称自己,在文中是魏王自称。
    D.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5)“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文本,用这句话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组卷:4引用:3难度:0.6

四、整本书阅读(6分)

  • 9.《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成立了海棠诗社,要求诗社里面的人都要取个雅号,诗社社长李纨号“
     
    ”,“蕉下客”是
     
    的别号,林黛玉的别号是“
     
    ”。

    组卷:11引用:3难度:0.8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费孝通《乡土中国》)
          踏进新的历史时期,回望“乡土的中国”,感慨颇多。比如这“规矩”二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当代某些青年认为,法治社会里讲“规矩”已无必要,奉行“法无禁止皆可为”的信条即可。你的看法呢?请以“青年与规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