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 《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21年同步练习卷(1)
发布:2024/4/20 14:35:0
一、
-
1.文学常识。
孟子,名组卷:44引用:2难度:0.8
二、
-
2.词语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管夷吾举于士 举: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
(5)必先苦其心志 苦:
(6)劳其筋骨 劳:
(7)饿其体肤 饿:
(8)空乏其身 空乏:
(9)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10)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组卷:57引用:1难度:0.9 -
3.词语解释。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2)人恒过 恒:
(3)然后能改 然后: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于: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8)然后知生于忧患 然后:
(9)死于安乐 死:组卷:40引用:1难度:0.9
三、
-
4.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人恒过,然后能改。组卷:101引用:1难度:0.8
四、文意理解
-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组卷:27引用:2难度:0.6 -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生活上要
组卷:29引用:1难度:0.9
五、课外延伸
-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郑之鄙人学为盖(雨具)。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打水的用具)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郑之鄙人学为盖
②鲜用盖者
③越有善农者
④三年皆涝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共同特点?
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4)郑之鄙人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是什么?组卷:17引用:1难度:0.7 -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诫之 (戒备)
(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左臂挂念珠倚之
D.具答之
(3)翻译: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4)本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5)你认为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组卷:14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