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从本质上看,就是要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中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使社会主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再造辉煌,这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构成了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的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中国的时代精神的思想表达,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真实内涵。任何背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背对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去构建所谓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只能使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空心化”。
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不仅展示的概念、范畴不同,而且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也不同。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和特定的社会关系,反映特定的民族或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应当避免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哲学话语来为我们“代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是被西方话语“制造出来”的中国,这一话语体系的意向、理念乃至学术机制都具有凝重的西方话语色彩和深厚的西方文化基础以及“潜伏”的西方利益关系。
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就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其背后的利益关系而言的,而不是拒绝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合理因素,不是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话语体系离不开语言,但又不等于语言。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语言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自由”“平等”“公正”乃至“哲学”“话语”,原本都是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因此,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也不能一概拒斥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借鉴,并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实际上,自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和言语结构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毫无疑问,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能脱离中国传统哲学,不仅要吸取传统哲学中的深沉智慧、合理观点,而且要吸收其中能够容纳当代内容的范畴、概念。但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我们应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不是把物质变成气,矛盾变成阴阳,规律变成道,类比变成格义,共产主义社会变成大同社会,等等。语言同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我们既不能操着一口“纯正”的西方话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也不能说着一口“地道”的古代汉语来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哲学的方式表达中国的时代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珍贵的遗产”。
(摘编自杨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内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中国的时代精神需要思想表达,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
B.不同哲学话语体系的最大差别在于反映的现实问题、利益关系不同,可见,哲学思维具有民族性。
C.西方哲学话语体系所展示的都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西方视野中的中国,目的是潜藏西方利益关系。
D.话语体系和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是前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并与权力交织,而后者本身没有意识形态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背景,揭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本质与内涵。
B.文章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其中着重论述了第三个方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C.文章认为不能用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范畴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但可借鉴其中合理因素,体现了辩证思维。
D.作者以鲜明的学术立场阐释了中国与西方的哲学话语体系有所不同,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必须贴近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使之“空心化。
B.不能用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评判中国实践、阐释中国道路、解答中国问题,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有突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有着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
C.对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术语要进行批判借鉴,使之融入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之中,如“自由”“平等”“公正”等。
D.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要继承中国传统哲学,对其中的范畴、概念、术语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组卷: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联合国相关报告显示,全球所有塑料制品中,近八成被填埋或散落在环境中,可能200年也无法降解。因此,我国在2008年开始施行“限塑令”,以期通过价格杠杆,提高塑料袋的成本,从而激发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实现环境友好。
走过十余年,“限塑令”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很多人环保理念增强,养成了自带购物袋、小推车的习惯。但“限塑令”的执行效果还难言理想。一些大超市、连锁便利店,仍大量提供“限塑令”范围之外的保鲜膜、保鲜袋等塑料制品;在一些店面,“限塑令”被简化执行为“卖塑令”。在菜市场、小超市等场所,塑料袋则是随意取用。“限塑令”不断遭遇新难题。
(摘编自寇江泽《让“限塑”成为一种自觉》,《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4日)材料二: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堪称“禁塑令”。
在强力“禁塑”措施的影响下,塑料制品产业必然会受到冲击。那些从事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经营方向。比如,将生产重点转向可降解材料。只有全产业形成了推广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意识,才能从源头减少塑料污染。
现阶段,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对普通人而言,多少会增加生活习惯上或生活成本上的麻烦。不过,环保不仅是一句口号,践行环保理念、维护生态环境确实是需要成本的。面对塑料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禁塑”措施落到实处,离不开其他措施的配合。例如,落实垃圾分类也有利于减少塑料污染。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
(摘编自王钟《“禁塑令”让治理塑料污染走出疲态》,《光明日报》2020年7月22日)材料三:
2018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东南亚成了“接盘侠”。但不到一年,激增的洋垃圾数量让东南亚等国面临严峻的塑料垃圾治理挑战,2019年,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向洋垃圾说“不”。同年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无处可逃”的塑料垃圾正在倒逼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环保治理。
在过去的一年,各国或启动立法,或继续扩大禁令范围。如,阿尔及利亚将对塑料袋征收更高的税金,法国公布“无塑海滩”宪章,纽约市内的餐饮店将不能再使用一次性的泡沫塑料餐盒……
除此之外,各国还各有妙招。如,印度的阿克萨尔学校用废塑料“抵学费”,规定全校学生每人每周必须从自家或当地收集20件塑料废品并上交学校,凭此免除学费;哥伦比亚陶氏公司同非营利组织一起利用废塑料制成砖块建造学校;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去年6月开发出一种可以将日常塑料垃圾转化为航空燃料的技术……
智慧的人类正在巧妙利用废旧塑料,相信人类能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守护好绿色家园。
(摘编自《2019年全球十大塑战指南,让禁塑不再难!》,《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公众号2020年1月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2008年开始施行的“限塑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现实中也不断遭遇新难题。
B.那些从事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及时转变经营方向,将生产重点转向可降解材料,才能减轻“禁塑”措施带来的冲击。
C.只要塑料得到集中处理,而不是流入自然环境,其危害就是可控的。只要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就能从源头上减少塑料污染。
D.联合国通过《巴塞尔公约》,控制塑料跨境转移,使得很多国家相继出台政策,加强环保治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停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堪称“禁塑令”说明过去十余年“限塑令”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B.《巴塞尔公约》的通过,逐步控制了塑料跨境转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环保治理,使得东南亚等国再无洋垃圾。
C.践行环保理念、维护生态环境确实是需要成本的,但是不管付出多少,智慧的人类是可以守护好自己的绿色家园的。
D.各个国家加强环保治理的做法正是人类应对塑料污染带来的挑战的智慧体现。
(3)让“禁塑”措施落到实处,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未来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概括。组卷:3引用:2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哨兵北舞(节选)
曾剑 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嚣,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
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
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
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
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
“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
“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
“北舞。”他说。
“‘北舞’是哪里?”一个老兵问。
“北京舞蹈学院。”他的声音极轻极细,好像来自那儿,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啊!”老兵们发出感叹。他们恍然大悟,难怪这么瘦弱,这么白净。
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
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离国界线只一步之遥,两道红漆画的线,上面是齐腰高的不锈钢栅栏。他,一个舞者,抬腿就能过去但他不能,他是战士!
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一只壮实的军犬伴在他身旁,隔一段时间,它会摇晃一下尾巴,巡视一圈,然后重回哨位。
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
他怕荒废了专业,偷偷练功,他不能大张旗鼓地练,这里只有哨兵,没有舞者。
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
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
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第一学期专业课考核,同学说他秀气,建议他男扮女装,跳一段“贵妃醉酒”。他当时没想太多,只是想挑战一下。他成功了,收获了鲜花与掌声。然而,喜悦太短暂,同学们随后喊他“韩媚娘”。他们并无恶意,但他听着刺耳。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
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
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察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
边防急需驾驶员,哨长让韩泽中去学。“可是,我晕车。”他怯声道。“学完汽训,就不晕了。”哨长说。那是一段紧张的日子,让他自己都不解的是,他竟然无数次想念那个让他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回到哨所,已是第二年春天,他的肌肉强壮了,还长高了两厘米。没有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他骄傲地想。他依然站岗,偶尔巡逻时,他驾驶“勇士”,穿行在林海间。果然,他不再晕车了。
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砺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
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环境描写,如莽莽丛林、漫天风雪、璀璨星光等,既展现了边境独有的风光,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全篇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借他的眼睛来观察边地环境和哨所官兵,通过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波动,真实生动地展现其蜕变过程。
C.哨长说“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话语中透着关爱和自豪,他和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奉献的班长一样,是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也是边防官兵群体的代表。
D.小说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叙述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内容简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独特的韵味。
(2)小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回荡着青春的旋律。请结合文本,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谈谈作品的意蕴。
(3)有人说,结构的艺术是小说的最高艺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结构艺术的特点。组卷:13引用:3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月10日19时52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捕获制动,顺利进入近火点高度约400千米、周期约10个地球日、倾角约10°的大椭圆环火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绕、着、巡”目标的第一步,环绕火星获得成功!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这次任务的实施,在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
(《人民日报》2021年2月12日04版)组卷:2引用:5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高尔基)
“未来人才发展论坛”召开在即,你将作为中学生代表在论坛上做主旨发言。请选择以上名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你发言的核心,完成你的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