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质。国宝作为历史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明,它的诞生与流传皆源于文化血脉的精髓,同时又反哺于发展着的博大文化。作为一种器物媒介,不仅仅为今天的人们所欣赏和收藏,更是华夏文明的表征。
“历史作为一种记忆,使先民的事迹、经验与思想存活于今,它充当着不同时代的纽带。”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历史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宝藏》以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用文物衔接历史与当下,采用舞台剧与小话剧的展演方式,集中展现文明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讲述、舞台演绎与观众互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象和重复的仪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起他们的记忆。
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之一。如在第五期对国宝辛追墓T形帛画的前世传奇的演绎中,雷佳一开嗓,便将辛追所思之人、所念之世深情道来,听者皆入其境。《帛画魂》是根据T形帛画的内容作的曲,大致分为天国之美、人世之欢、炼狱之苦。通过这三部分的演绎,将辛追经历生离死别,对命与缘仍留恋与热爱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舞台演绎,借助音乐剧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久远的中国记忆。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往文化记忆的通道。文物作为一种媒介,将中华民族的记忆保存了下来,其中,文物中的文字便是记忆存储的最佳方式之一。“石鼓之文,文字之鼻祖也”,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不仅能记录历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魂魄,一笔一画将我们民族的心与心凝聚在一起。就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毁其文化。”石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保存下来的石鼓文更是我们民族信仰的象征。正如梁家辉在扮演司马池时所言:“很多人都说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我们连这点信仰都糊涂,我们何以为人呢?”通过演员对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文物的内涵得以丰富,文化记忆得以再生、更新和建构。
今生故事讲述者的职业多种多样,但都有着相同的守护之心。他们当中有为了赎回皿天全方罍而不遗余力的文物爱好者;有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好色之徒”冯海涛;有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供职的“故宫世家”……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讲述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用一份守护诠释着中华儿女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河南博物院推荐的云纹铜禁中“失蜡法”的传承创新。
云纹铜禁是古代中国酒文化中自我约束的一件物证,也是一代霸主楚庄王大国梦的一个缩影。今生故事对于它的展现,是对古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它的出现向众人高喊着:虽然时间流转,但精湛的技艺 一直没有改变。古代的云纹铜禁与现代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脉相承,他们是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见证者,更为实现强国梦打下了基础。
《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摘编自张兵娟、刘停停《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反哺于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明的历史文物的国宝。
B.《国家宝藏》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C.很多文物中的文字都记录了历史,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就需要通过文物这唯一的通道。
D.《国家宝藏》不仅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也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就《国家宝藏》节目所演绎或讲述的国宝的前世传奇及今生故事进行了阐述。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例证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引用智者的话意在强调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文物加强保护。
D.文章将云纹铜禁与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促进本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就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B.《国家宝藏》是很成功的节目,其成功的经验十分值得其他艺术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C.衡量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有信仰,关键是看这个民族是否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历史。
D.文物的精湛技艺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工匠可以以文物为师,推陈出新。组卷:11引用:4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教育机构。其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大概是因为它既非官学,亦非纯粹的私学,但又与官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得到各级官府的支持和资助。许多官员也将创建书院、讲研义理学问视为一种可以自豪的政绩,希望以书院长育人才、开启民智、移风易俗。但书院又非官学,书院的科目设置、讲论内容都由著名学者担任的书院山长、主讲设定与主持,官府干涉有限。书院与官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故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使中国教育由古代迈入现代,便能自然衔接而水到渠成了。
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主持者往往以自身风范声望言传身教,并不刻意传授系统知识。尤其是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了两汉的讲经之风,注重阐释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理学借书院讲学得以光大。此后,随着时代的需要和地方学术风气的浸润,书院讲学内容各有侧重,或义理或实学或训诂或辞章,而书院的教学方式也不拘一格,讲论、问答、辩说、切磋,形式多样,效果显著,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当然,书院的根本任务是养育人才,故与唐宋元明清各代科举密切相关,讲论经义、草拟试策、熟记帖括、习练论说,自然也是书院学习的重要内容。书院以及乡村的义塾、义学,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而达至社会底层,从而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文化绵延不绝,书院有其莫大贡献。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8年10月31日)材料二:
新时代下,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得以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中国传统书院空间消失殆尽。而择守书院,风格古朴典雅,无处不流淌着传统文化气息,给人以“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人文诗意空间。
以中式园林中庭院为造景手法,通过布局的巧妙构思将园林造景、假山、漫步、穿插的体验代入现代空间中,传达出设计对自然与生活相融的哲学思考。在顶部灯膜飞鹤的灯膜下,在柔和的晕光下,让空间充满了氛围感。空间以艺术品的妙趣横生来表达传统文化中的文人趣味性,这种微妙的排列使人驻足停留,呈现出历史与现代之间融会贯通的感官体验。鼓琴室(琴房)、校书房(书房):古典红木家具,白墙黑地砖,黑白灰调子的素雅更多的重点在于古琴、琴谱、书画案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历史停驻于此刻,展现出书院通达的智慧与纯粹;艺术与人文的缱绻,让情致释放于此间,展现出文人高雅的豁达与洒脱。
(摘编自“搜狐“《中国最美新书院--择守书院》2018年6月11日)材料三: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琅琅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摘编自《CCTV-文化频道》)材料四:
书院,是古代精神资源的宝库。其中,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担当等三个方面,今天尤其值得重视与发扬。学术创新,既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也是其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文化传承和社会担当,让学术创新有了历史与现实的视野,从而得以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正确轨道上进行。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以各种名目活跃着的书院,有五六百所。新兴书院,普遍面临着经营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定位不够准确,缺失了书院的人文精神。今天,书院大范围兴起,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固然是好事,但根本问题在于,现代书院复活的,究竟是形式还是精神?如果只满足于重新修复书院,将之纳入所谓的文化旅游,或者硬生生地将四书五经纳入学校课程,这与书院精神就是不相符的。二、经济来源没有保证,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来源,是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办书院,一般是自负盈亏,一旦建设者或投资者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便有可能无法支撑下去。另外,建设资金的匮乏,也可能导致书院精神背离初衷,走上低俗化道路。三、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者,以及应有的秩序和完善的发展体系。现代书院,大都是由民间力量兴办的,难以保障运营方式的合法化、规范化和有序化。例如,因尚未获得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准生证”,许多书院没有学位授予权。现代书院办学,如何与体制内教育、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值得深思。
(摘编自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18年11月28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批判继承两汉讲经之风,注重阐释光大以《四书》为中心的儒家经典义理。
B.中国古代一般的书院非官非私,但与官府、官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难以分割。
C.书院讲求敦励品节、探研经义,以求知行合一,长育人才,故而并不传授系统知识。
D.书院使中国儒学传承的血脉贯通至社会底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莫大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余韵流传绵长,新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在兼顾传统和现代的轨道上前行。
B.新时代西学兴盛,旧学没落,让人安住沉静、回归本真的精神世界的传统书院消失。
C.作者借宋代白鹿洞、岳麓、嵩阳、应天四书院告诉人们可在其中感受古典文化余音。
D.作为古代精神资源宝库的书院,因为有作为精神内核的学术创新而使书院长久不衰。
(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新兴书院的发展问题?组卷:0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醉红粱
周晓枫 2018年的夏天,在四川泸州,我看到漫无际涯的高粱。高粱,像燃烧燎烈的火把,像夏天滚烫的钨丝。这些生长在北纬28度的庄稼,是用来酿酒的糯红高粱。
我平常滴酒不沾。只是偶尔失眠,百方无解,喝一口红酒——也就眼药水瓶那样的量,我就能很快不省人事。我开玩笑说,幸亏房屋面积小,要不然,在厨房里喝酒,走不到卧室的床边。
但来泸州收割高粱,我兴致盎然。镰刀的柄尺长,刃是弦月形的。我一一割断茎秆,我握住的籽穗越来越丰盈沉实。在这块最适合制造蒸馏酒的中国版图上,雨水和汗水滴落,天上的阳光和眼睛里的希望之光闪烁,我们才有这样红色的丰收。江河天成,生生不息;夏收高粱,春酿美酒——所以我们此时收割,是对未来的准备。经过泥窖发酵,经过酒洞洞藏,这些高粱将成为年轻的酒,成为老熟的琼浆。
高粱发酵,是在古老的泥池泥窖里。窖泥取自长江回水湾的五渡溪,那里的泥质黏性强。工艺古老,工具也古老:云盘架、云面、石缸、冰桶和牛尾巴。它们每年出酒数次,酿造历史距今四百多年,这些器物,这些窖池,经过数千次使用,它们上面叠印着无数劳动者秘密的指纹。
酒有五行,金木水火土。金,是收割高粱的镰刀,是翻动酒糟的铁锹。木,是高粱的植物属性,是烧煮的柴。水,是酿酒的泉。火,是烧起的焰。土,是发酵的泥池泥窖,是蒸煮的云甑和藏储的陶坛。五行聚汇,这是最美妙的化学。酒看起来澄澈清透,它汇聚五色:来自高粱籽的红、高粱叶的绿、高粱秆的黄,来自泉水的水晶白,来自窖泥的炭黑。它汇聚五味,既有甜和辣,也有微量且必要的苦和涩,缭绕其间是沉实的香气。
悲欢交集的酒啊,放着是凉的,喝下是热的……把丰富的一切压进酒浆,素不饮酒的我喝下半杯,喉头和胸腔万马奔腾。我明白了,酒就是内心的洪水。童话里有神仙水,现实中有酒,喝下去可身经百战或百变。有人平常寡言,三杯过后,酒力拆除了自设的樊篱,大开户腐,风月入怀,似乎所有相遇的都是亲人。酒,无论甘澈还是绵甜,无论清雅还是凛冽,只要酒杯在手,都可以邀约朋友,或对月独酌、无畏孤独。对善饮者来说,酒是一种日常而美好的梦游。如果说一枕黄粱,是梦醒时分破灭了的浪漫主义,那么一醉红粱,就是微醺时刻魔幻的现实主义。
血粒般的高粱,血性般的高粱酒……高粱,既是粮食也是酒;就像文字,既是灵魂的粮食,也是情感的酒浆。其实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多余的粮食才能酿酒,酒,服务于精神的享乐。在履历与汇报之外,多过基础功用之外的文字表达,才能构成文学。从高粱上打下穗实,酿酒最初取自朴素的粮食;从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写作的灵感潜伏在看似平淡的柴米油盐与春夏秋冬。进入藏酒洞,浸透空气的沉着酒香,让人不饮自醉。酒坛器形巨大,每坛盛纳的酒液都有2000斤,而这样的巨坛,竟在洞中绵延七公里之远。洞壁和坛体都布满益生菌团,使这里像是神秘而潮湿的肠道系统,这是酿造的必经过程;就像写作者曾把素材储存在沉默而幽暗的内心,让它们默默酝酿与成长。气候和储存条件,都影响酒的口味和品质;就像即使相同的题材,因为写作者不同的性格、经历和处理,会形成迥异的作品风格。我们每个人都在国窖1573的实验室里,用基础酒和调味酒,尝试调制自己偏爱的美酒配方。观察量杯,晃动摇瓶,注射针剂,就此产生千变万化。调制的酒体澄澈,无悬浮和沉淀,在看似透明里,却已蕴藏粮香、窖香、沉香以及难以言说的万物。我们在文学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寻找恰切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搭配合适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调整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和联合结构,安排人物、事件、场景和意义,让作品变得新颖、丰富、奇妙甚至复杂,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
一瓶酒要经过历练,如同一个人要经过考验。高粱上演着变形记,脱去表层皮壳,经过锤炼、磨砺、蒸煮、幽闭和点睛般的调校,它们从饱满的谷物,变成迷人的酒液。这是象征和隐喻。也许每个人都是一棵岁月里的庄稼,酝酿生命为酒,辛辣而芬芳。让我们能够记住自己的源头:高粱般的朴素生长;让我们能够创造自己的远方:酒般的丰富韵味……让我们永不丧失,蕴藏其中,那克制或释放的激情。
(节选自《散文•海外版》2018年第11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在四川的所见和独特经历,为下文写“我”的所思所感作铺垫,以所见的真实性映衬所感的真实性。
B.文章以“酒”为写作对象,写酒的酿制、饮酒后的感受、酒的联想,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
C.“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高粱与文字的话题,又引出下文二者相似点的写作。
D.文章写高粱成熟、丰收、收割、发酵、洞藏直至成酒,意在通过这一复杂的变形过程,曲折隐喻人生境界提升的不容易。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是象征和隐喻”的含意。
(3)作者说“酿酒与写作的过程,诸多相似”,请概括作者的写作观。组卷:9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阅读下面的语段,把文中画横线的散句改成整句,可以改换和增加词语,改换标点。
烟雨檬漾,情也潆濠,飞花如梦,人也如梦。一觉睡去,睡在花里了;一觉醒来,又醒在花里了。心,都是桃红、粉色、洁白的了,早已辩不出,自己究竟是花,还是人了。空气里弥漫的,全是那粉色的诱惑,一壶酒,喝到薄醉;一壶茶,品到微甜。原来空无一物,就是万紫千红开遍。柳丝就是发丝啊;啊,飞花就是离人;烟雨犹如离人的泪,离人的眉眼啊就是山水。组卷:31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2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