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北师大静海附属学校高一(下)第一次调研语文试卷

发布:2024/7/5 8:0:9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_____,带给受众_____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近年来,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书简阅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节目。这些节目在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用匠心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励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我们相信,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用创新的形式和匠心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一定能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_____,让文化自信成为心底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拍手称快 耳目一新 美轮美奂
    B.叹为观止 耳目一新 熠熠生辉
    C拍手称快 焕然一新 熠熠生辉
    D.叹为观止 焕然一新 美轮美奂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B.围绕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C.以传播和驾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发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D.以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激扬了观众内心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更推动中国文化不断走出去。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在研究《窦娥冤》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窦天章因为不愿错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禁之。”一本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是百分之二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属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度,一言不发,和窦娥“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的婚事,说什么存事冲冲的,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逼供,是案件的裁定者,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贪赃枉法,内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需要搞清楚,致死人命,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早三年。结果显示,窦娥的这三桩誓愿: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美好的结局,譬如《孔雀东南飞》之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2020年03月16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面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刑法志》的内容,是基于法理的考量,这就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组卷:79引用:9难度:0.6

二、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紧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供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追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第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宫报项王。因宫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宵,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祖牵羊以道。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干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苏轼的《留侯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时与臣 游:交往
    B.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C.其平居无罪灭者 夷:平定
    D.郑伯肉袒牵羊以 逆: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而忧其度量不足
    B.今人有大功击之 无故加之不怒
    C.不如善遇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D.观所以微见其意者 还也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B.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C.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D.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这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刘邦热情款待项伯,与之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C.《留侯论》论述了张良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这个问题过去未有人道及,这是作者的创见。
    D.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在于授给张良兵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组卷:26引用:2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C.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D.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3)全诗蕴含了哪些情感?请概括。

    组卷:113引用:54难度:0.6

三、(21分)

  • 1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8引用:4难度:0.7

四、(60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材料二: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材料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传》)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讲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到今天看来对我们自身及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作为中学生的你,请结合以上材料,任选2-3句,联系当下的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0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