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四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代文学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倚重由来已久。《诗经》“十五国风”就反映着地域文化的差别。我国文艺与地域的话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深入,与改革开放及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有关。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间,我们的时代往往都被重大而又统一的政治主题所涵盖,都有清晰的、共同的文化精神走向,这些政治主题与文化精神走向甚至用一、两个关键词就能做出概括,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再比如“五四”时期的启蒙,1930年代的救亡、革命等。这就是所谓的时代“共名”现象。在统一而又重大的时代主题面前,其他话题都因无条件地服从“共名”而会被遮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主流政治的引导虽然仍强大,但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网络化、影视叙事以及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开始不断增长,这就使得我们的时代由“共名”进入了“无名”。如果说“共名”时代是政治文化主导,其潮流是“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那么,“无名”时代的文化潮流则好比是冲出夔门后的长江,此时的格局好比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浩荡江面泛起的浪花何止千千万万,要一枝独放、一枝独秀已不大可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就愈加变得重要起来,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现在流行的价值观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过,在认真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两个意识,切实处理好文艺与地域的关系问题。
          所谓文艺超越地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有问题性思维定势与心理惯性。如果文艺只有对地域性的倚重,只有各美其美,没有美人之美,没有美美与共,那是很容易自足甚至自恋,很容易流于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外在捕捉与表现,而如此一来,文艺就容易走向清浅、单薄,走向平面化和表面化。问题意识的意义,就在于指导文艺如何从现实出发,以对地域性的发现、探询、探究、比较和质疑,来开掘题材、提炼主题、升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在开阔、开放的视野中,切实解决好文学艺术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问题。
          所谓对话意识,则是指文艺创作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现实,对地域还是对时代,对生活还是对艺术,都必须采取在场的而非缺席的,参与的而非旁观的态度,同时,内蕴于文艺创作中的思想倾向、情感诉求和艺术表现,要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的结构,要能够以小见大,能够从个别看到一般,从特殊看到普遍。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形成潜在的、与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碰撞,也就是形成一种与理解有关的对话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有情怀,有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还要有眼光、有志向、有深邃的思想,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有对人类情感以及人性、人的生命意的发现。
    (摘编自杜国景《文艺与地域:一个亘古话题的百年消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艺术自古以来就倚重地域文化,但在“共名”时代,这种依赖关系曾一度消失。
    B.文艺由“共名”走向“无名”,是主流政治文化受市场经济冲击、多元文化出现的结果。
    C.地域文化进入“无名”时代,文艺与地域的倚重关系亦变得更加醒目起来。
    D.文艺既要倚重地域文化,又要超越地域文化,这样才可避免文艺创作的浅薄化、表面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指出古代文学艺术对地域文化的倚重由来已久,并以《诗经》“十五国风”为例。
    B.文章第二段使用比喻论证,形象地论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共名”时代与“无名”时代的文艺格局。
    C.选文用事实阐明了我国文艺对地域文化的倚重关系的消长现象,也用事实证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D.文章站在人类文艺发展的高度,论述了文艺创作要发现人性与生命意志,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所以《诗经》的“十五国风”才能流传后世。
    B.文艺创作只有带着问题意识,从现实情况出发,才能解决好乡土文学的问题。
    C.“共名”时代,在一个重大而统一的政治主题的主导下,文化往往一枝独秀。
    D.文艺创作者要视野开阔、想象丰富巧妙回避文艺的时代问题与地域问题。

    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应该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在周洪宇看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适度惩戒能够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建立完整人格。惩戒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及形式,是学校维护正常校风校纪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本质上同激励、表扬等方式是一样的。从教育规律出发,创新学校治理机制,一定的惩戒权可以合法保障学生在校的人身安全,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并且可以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
          提案指出,要明确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和适应边界,这样教师就能依法行使适当的惩戒措施使学生纠正错误。明确教育惩戒权,就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健康成长,使教师摆脱管与不管的两难境地。当然,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绝不能成为体罚学生的借口。周洪宇建议,要明确什么是教育惩戒权,它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是教育惩戒的内容或形式,哪些不属于教育惩戒的范畴,教育惩戒权不能过度使用。
    (摘编自《两会代表委员建议: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材料二
          问卷调查发现,有34%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子女被老师惩戒过,而其中被惩戒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两者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60%,剩余选项占比均未达到30%。在这些孩子被惩戒过的家长里面,93%的家长均认为惩戒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长远的效果,只有7%的家长认为教师实施惩戒后,对孩子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讲理说教”“通知家长”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修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此外,绝大多数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相结合”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有家长表示:“老师要有威信,什么都太放松不好。现在的孩子什么条件都好了,更调皮,而家长带自己的一两个孩子都会发火,要用奖罚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只不过应用较文明的方式。”
          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斗殴、私自外出逃课等违反校规的情况,教师可以使用惩戒权来约束管教孩子,这样更有利于维护校园正常教学的秩序。不过教师在对孩子使用惩戒权前,应当优先选择言语教育。在言语教育无效时而且屡犯的情况下,可使用惩戒权。惩戒要适度,如果有效就继续,没效就和家长沟通,再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摘编自《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权对孩子有正面作用》)材料三
          英国政府承诺出台法律赋予教师惩戒权,并将对教师惩戒不规矩学生行为的管理方式做出明确界定。核心条款包括:教师有使用合理武力的法律权力;他们可以使用武力将扰乱课堂的学生带走,或阻止儿童离开教室;学校负责人可以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检查学生物品,包括酒精、非法药品和被盗财产等。
          美国学校主要是通过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辅之以让学生冷静并“剥夺”和其他学生活动权利的软性惩罚。如果问题严重,学生则面临停课、学业不及格、强制转学、开除以及向执法部门和其所申请大学报告的处罚。
          日本《学校教育法》明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如果教师的惩戒属于身体侵害,或者给学生带来肉体痛苦,则属于体罚。只要不是体罚,如若教育需要,教师则拥有惩戒权,例如放学后继续留在学校(允许出去吃饭,并且时间不会长到给学生身体带来痛苦);课堂中在教室内罚站;多完成一些学习课题或清扫任务等。
    (摘编自《教育惩戒权,各国怎样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洪宇提案关注教育惩戒权,认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惩戒很有必要。
    B.“教育惩戒权”是指根据教育需要,校长和教师可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惩戒,但不允许体罚。
    C.材料三引导人们了解“教育惩戒权”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立法情况及教师的具体运用情况。
    D.英美日等国均早于我国,制定了有关“教育惩戒权”的切实可行的完备法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教育惩戒是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及形式,目的仅是依法维护教学秩序、推动依法治教。
    B.家长普遍认为,如果孩子出现违反校规的情况,教师应先用言语教育,如果无效,可用惩戒权。
    C.在子女被老师惩戒过的孩子家长的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育惩戒对孩子能起到作用。
    D.日本规定必要时可依据相关规定对学生实施惩戒,但不得体罚,并对属于体罚的行为做了说明。
    (3)三则文字材料分别表述了什么内容?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尔木的诗意
    徐迅
          在有着湿漉漉诗意的德令哈逗留了一晚,我们便直奔格尔木。映入眼帘的便是戈壁、沙漠、荒丘。漠漠荒原,一簇簇、一丛丛,灰绿的骆驼草呈现在眼前,单调、枯躁、乏味……让人昏昏欲睡。
          进入格尔木市时,已是下午时分。当“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城市一下子如戈壁滩上突然而降的绿洲,真实地呈现在面前时,我心里没有一点激动。在我眼里,格尔木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与我们内地常见的任何城市已经毫无二致:宽敞的公路、林立的楼房、蜂拥的商店和超市,花花哨哨,让人目不暇接的广告牌匾、各种招幌……所有小城的繁华和生机,都千篇一律,一样地淹没在现代化的声浪里。所不同的是,由于人烟稀少,格尔木城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旷亮,有一丝人们察觉不到的安详。
          格尔木,蒙古语是“河流密集的地方”的意思。当地人告诉我们,格尔木河流纵横,柴达木盆地最大的两条河都在这里,能够叫得上名字的河流就有昆仑河、舒尔干河、格尔木河、那仁郭勒河、乌图美仁河、托拉河、东台吉乃尔河、大格勒河,等等。仅格尔木河,它的上游和下游汇聚或分流的大小河流就有数十条之多。在人们浪漫的想象里,这些河流就宛如谁在天上挥舞的哈达,涌动着春天斑斓的色彩。众多的河流,滋润着柴达木干枯的土地,养育着柴达木儿女……它们聚集蓬勃的生命,涵养着一首首生命歌唱,也深藏着格尔木人生存的密码与奥秘……
          但与德令哈相比,格尔木委实显得年轻。
          这座城市的出现与一名叫慕生忠的将军有关--如果说,台吉是德令哈那座城市的父亲,那么,我们可以说格尔木城的“生父”便是慕生忠将军了。
          慕生忠将军,人称“青藏公路之父”。他是陕西吴堡慕家塬村人,半生的戎马生涯,曾有两次与西藏接触的经历。就是这种经历,使他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切断25座横亘的雪山,在青藏高原修出一条“天路”--说到做到,1954年的夏天,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真的修筑了一条2000公里长的公路。
          慕将军把队伍带到格尔木。当时,望着皑皑的雪山,浩瀚的戈壁,不断起伏的沙丘和连绵的芦苇……满目荒凉,战士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懊恼、沮丧和绝望……仰望苍天,他们长叹:“格尔木在哪里?”一听这话,慕生忠将手中的铁锨往地上一插,豪迈地说:“格尔木就在这里!”接着,他左手撩着皮大衣,右手一挥,说:“同志们,我们把帐篷撑到这里,这里就是格尔木!我们不走了,我们要做第一代的格尔木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本色是诗人。将军的这番话掷地有声,盖过所有的边塞诗,成就了一首史诗--一首英雄的史诗,也成就了格尔木城。
          共和国历史记得,为青藏高原这条大动脉,很多战士都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留了下来。有人统计,这里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762位……青藏公路作证:这公路上的每一块里程碑都象征着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驮负昆仑,驮负着青藏线,早化成了路边一簇簇生命力旺盛的骆驼草……
          著名的军旅作家,走遍青藏高原的王宗仁先生对慕将军当年挂在昆仑桥头的马灯念念不忘。他曾写过一篇名叫《马灯里的将军》的散文,说,他看过那一盏马灯,那马灯至今浑身已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他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马灯依然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当年的筑路工地……他相信,这盏马灯就是将军的第三只眼睛,灿灿的光亮就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遗憾的是,在格尔木城我没见到那一盏马灯。盘桓在格尔木将军楼公园,我倒是瞻仰了当年将军亲手种植的一株柳树。
          将军楼公园坐落在市区的西北角。那里,纪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设的天路纪念塔,耸入云端。穿过那塔,就看到将军楼了。那两层小楼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筑,屋子坐北朝南,在岁月无情的风霜的侵蚀下,楼房的砖墙尽管变得斑斑驳驳,门窗的玻璃布满历史的烟尘,但在夕阳的抚慰下,却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仿佛在向游人诉说格尔木半个世纪历史的沧桑。站在二楼,久久凝望广场上将军的半身塑像,此时,落日的余晖正好映照在他那凝神的双眸上,看将军那神情,仿佛他还沉浸在60多年前他和战友们修建青藏公路那过往的岁月……而在他的对面,他当年种植的松柳树在高空中蓬散开来,与他遥遥呼应……顺着高大的柳树,我把眼光投向高迈的天空,依稀看见将军在格尔木荒原上挥舞的一双大手,心里充斥着一种豪迈、沧桑之气。
    (摘编自《柴达木的诗意》,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具体介绍格尔木的河流,并将其喻为“谁在天上挥舞的哈达”,它们滋养着格尔木人的生命,深藏着格尔木人生存的密码与奥秘。
    B.文中多次提及德令哈,是为了将其与格尔木进行对比:德令哈有着湿漉漉诗意凸显出格尔木缺乏诗意,德令哈的古老凸显出格尔木的年轻。
    C.文中人物描写十分传神,如“插”铁锨、“撩”皮大衣、“挥”手的动作以及“格尔木就在这里”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慕将军的豪迈果断、英勇无畏。
    D.文章插叙王宗仁散文《马灯里的将军》,从另一个侧面展现慕将军光辉形象,与作者笔下的将军形象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可谓别具匠心。
    (2)一、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题为“格尔木的诗意”,为什么要花大半篇幅写慕生忠将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45个字。
          新加坡平社成立于1940年,作为新加坡从事研究传播京剧的艺术团体,多年来在海外为弘扬京剧艺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做出了积极贡猷。由名誉社长陈木辉倡导,新加坡平社决定将珍藏的前辈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尚小云、谭富英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吴祖光、胡絜青等珍贵书法、绘画作品无偿赠与中国国家京剧院。

    组卷:1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人生如河,河上少不了摆渡人。他引导你从失败的此岸到成功的彼岸,从痛苦的此岸到欢乐的彼岸,从幼稚的此岸到成熟的彼岸。当你彷徨无助、沮丧沉沦时,是谁给你灵魂的荒原带来一处光明,成为你人生的摆渡人?父母,师长,挚友,一本书,一句名言,抑或是自己?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