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二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27 8: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艺术领域,直觉需要整理、凝聚为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直觉的互相递接,实际上也就是形式间的递接。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有了直觉也就有了表现,两者是一回事。在他看来,直觉中一定会有对象的轮廓,把直觉表述出来,也就是把这个轮廓表述出来,这不就是“表现”了吗?克罗齐认为,无法表现的所谓“直觉”,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直觉。经常有人说,他心中有了一种极为深切的感受,就是表现不出来。克罗齐的回答是:没有这种事!任何感受都有它的特殊轨迹,而找不到轨迹的感受是无法走向深入的,因此也不可能是深刻的。
          克罗齐的见解是深刻的。他认为在产生过程中已经赋形了的直觉才是“真直觉”,这就大大提高了直觉的品位,从而使它与艺术和美十分接近,甚至合而为一了。
          但是,这种企图也给他的理论带来了麻烦。由于他把直觉的要求提高了,因此也把直觉的范畴缩小了。他的兼具表现功能的直觉实际上已成为他所理解的艺术活动的全部,所谓艺术品只不过是为了备忘而作的物化翻译。德国现代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一书中对克罗齐的批评很有代表性:“克罗齐只对表现的事实感兴趣,而不管表现的方式。在他看来,唯一要紧的事就是艺术家的直觉,而不是这种直觉在一种特殊物质中的具体化。在他的理论中,全部的精神活力只倾注在直觉的形成上。当这个过程完成时,艺术创造也就完成了,随后唯一的事情就是外在的复写,虽然这种复写对于直觉的传达是必要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则是无意义的。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画家、音乐家或者诗人来说,色彩、线条、韵律和语词不只是他技术手段的一个部分,它们是创造过程本身的必要要素。”
          平心而论,卡西尔对克罗齐的批评有言之过重之处,因为克罗齐并不是完全不管表现形式。但卡西尔鲜明地提出了让直觉“在一种特殊物质中具体化”,即给直觉以形式,确实对克罗齐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和校正。
          艺术形式,是对艺术直觉的提炼,也是对艺术直觉的保存。为此,艺术形式也就是一种直觉形式。种种意蕴、情志,都要以直觉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直觉形式也可称为“直觉造型”。列奥纳多•达•芬奇用“教导人们学会观看”来表达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这种能够“教导人们学会观看”的直觉形式,一旦形成就能构成对意蕴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是形式使内容走向普遍,走向长久。不少美学家注意到了这样的审美事实:深层的意蕴会因理解而很快被人淡忘,而它的呈现形式却长刻人们心头。
          我们应该援引一些具体的实例了。朱自清的《背影》常被人说成是一篇至情佳作。这话并未说错,但却远未道出此文成功的秘密。我们读到过许多纪念双亲的赤诚文章,但感染力却不及《背影》。《背影》最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和文字之间的一个中介结构,那就是情感的直觉造型。读过这篇散文的读者,往往会不记得文章中的直接抒情言词,却会记住那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在许多场合,还会产生联想。
          在我看来,许多诗文并不缺少真实的激情,却缺少这种直觉造型。结果,情感就涣散不定,构不成交汇点。很多艺术家执意寻找艺术创造的心理动力,却不注重形式的寻求和构建。一位青年女演员未能演好旧时代的一名歌妓,评论家们都众口一词,说是由于她太年轻,没有体验。大家也都觉得言之有理。其实,这种认识是极为偏颇的。实际上,连成功地演出了《茶馆》的于是之们。也并没有在当年的茶馆中泡过,更没有那些垂老茶客们的心理体验,但他们终于找到了那段生活的内在形式,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气貌行止上,构成了直觉造型。
    (摘编自余秋雨《艺术创造论•造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克罗齐认为任何感受都有轨迹可寻,找到特殊轨迹的直觉感受就可以走向深入,变得深刻。
    B.卡西尔不认同克罗齐关于直觉的观点,卡西尔认为艺术表现形式比直觉形成过程更重要。
    C.达•芬奇认为绘画和雕塑就是艺术领域的直觉造型,它们的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学会观看”。
    D.作者认为,许多诗文由于缺少直觉造型,导致其情感虽然真实,却涣散不定,无法交汇于一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陈述克罗齐、卡西尔等人的见解,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来阐释自己的主张。
    B.文章既肯定了克罗齐、卡西尔等人见解的合理性,又指出其不足,显示了论证的思辨态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比较《背影》和《茶馆》的不同表现,论证了直觉造型的重要性。
    D.文章运用“平心而论”“在这个意义上”“在我看来”等语句,对观点表述做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直觉需要整理、凝聚为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不能只是一味地寻找艺术创造的心理动力,却忽略直觉造型。
    B.在克罗齐看来,“直觉”已兼具表现功能,艺术创造过程就是为了备忘而对“直觉”进行物化翻译和外在复写的过程。
    C.《背影》中“父亲”那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就是一个直觉造型,它作为情感与文字间的中介结构,令读者印象深刻。
    D.演员若没有所饰演角色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可以通过寻找角色生活的内在形式,构建直觉造型,来取得演出的成功。

    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当前,物联网处于发展初期向爆发期的过渡阶段。手机企业、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传统家电厂商正在不断进行生态打通,拓宽智能设备的使用场景。未来,居家办公场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传统家电也将继续完成智能化升级。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GFK近日发布的《2021智能家电发展现状解析及趋势研判》,物联网基础设施的整合探索从未停止。第一形态以路由器、智能可穿戴等面向终端开发的智能硬件为代表,第二形态以通用物联网平台和操作系统为代表,第三形态将基于应用领域扩展。多种形态并进发展,倒逼物联网支撑技术加快商用化进程。
          在5G连接能力、AI数据处理能力、多重技术融合发展的催化下,城市品质生活、服务、消费市场规模扩大,智能家庭、智能驾驶、智能健康、智能教育、实时娱乐等高度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正在加速落地。
    (摘编自《智能家居加速落地   居家办公场景“大有可为”》,《北京青年报》2021年8月18日)材料二:
          5G的加速到来,让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能家居应用有了广阔的发展场景;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消费理念由此前的“生活功能型”逐步向“生活品质型”转型升级。亿欧智库预测显示,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在2021年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到2022年,85%的设备将接入互联平台。

          种种数据、现象表明,智能家居即将迎来全面爆发期。
          不过,即便是智能家居概念已经诞生多年,不少品牌都拥有自己的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阵营产品,但这些打着智能家居名号的产品们,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仍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落地标准,很多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都是靠硬件产品智能、软件智能,或者是单系统解决方案来进行,品牌产品各自为营。比如消费者购买的A品牌产品无法应用在B品牌系统下;再比如灯光和网络由两套系统、两套App控制,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体验根本谈不上“智能”,也正是如此,智能家居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如今的市场仍是一片混沌,消费者很难真正实现智慧生活上的“一劳永逸”。
    (摘编自《未来十年智能家居终极解决方案:华为发布全屋智能产品》,“TT之家”2021年4月8日)材料三:
          近年来,在国内互联网科技水平飙升的带动下,家居市场也走起智能路线,各种互联网家居、智能家居成为主力。遗憾的是,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真正智能的家居为数不多,大部分产品只能提供简单的智能体验,实际使用当中仍有很多不足,有些甚至不如传统家居家电好用。
          市民许小姐花费数百元购入了一台智能床头灯,但实际使用之后才发现自己买了个不实用的“花瓶”。她告诉记者,这款床头灯虽然看上去很智能,但这些科技功能并不适合床头灯的应用场景。以手机遥控功能为例,需要打开手机App,选择设备床头灯,滑动开关按钮几步才能完成;相比之下,一个摆在自己枕边的东西,还是直接按开关更简单。不少和许小姐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也反映,很多产品所谓的智能功能都缺乏从实际使用需求出发的设计,大都是为了“博眼球”“秀体验”。消费者买回家后,实际使用的体验与理想中的状态相去甚远。不少用户后期干脆就放弃了所谓的智能功能,花费传统家居产品3到5倍的价格买来的智能家居,到最后又沦为普通家居。
    “我在智能家居上面可是交了不少智商税!”去年重新装修完房子的赵先生谈起智能家居一肚子苦水。他向记者介绍,为了把家里打造得像科幻电影里的科技住宅,他甚至连电路和开关都重新进行了改造,仅灯光照明改造一项的花费就达到数万元。但遗憾的是,实际操作体验让赵先生屡屡受挫。他表示,每次向朋友展示自己的全屋照明调节颜色功能时,都要先把手机和照明灯连接上同一个网络,但操作过程中,照明系统的软件常常“掉线”,让他尴尬不已。此外,由于家里的灯光、电视、窗帘等均使用不同厂商的软件,在用同一个语音助手设备控制时,时常会出现“延时”“死机”甚至“执行错误指令”等情况,大大影响了使用体验。
    (摘编自《智能家居,“真香”还是智商税?》,“中国经济网”2021年8月2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联网基础设施经历了智能硬件、通用物联网平台和操作系统以及基于应用领域的扩展三个阶段的更迭。
    B.5G的加速到来、物联网的发展和中国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理念的转型升级,让智能家居应用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C.虽然不少品牌都拥有自己的人工智能物联网阵营产品,但很多产品尚存在不足,智能家居市场也仍处于混乱状态。
    D.不少用户用传统家居产品3到5倍的价格买来智能家居后,由于体验不好,后期干脆就放弃了所谓的智能功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力发展物联网就能扩大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这需要打通手机企业、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传统家电厂商之间的生态壁垒。
    B.据有关机构调查及预测,2017年以来,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种种数据、现象表明,智能家居即将迎来全面爆发期。
    C.很多品牌的产品都只是空有智能家居名号而已,实际上并不智能,这样就导致某些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无法用在其他品牌的系统下。
    D.材料三中许小姐和赵先生使用智能家居产品的经历表明,买智能家居就是交智商税,因为智能家居产品远不如传统家居产品实用。
    (3)目前智能家居产品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4引用:6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萤火
    刘庆邦
          雨停后这天下午,闲不住的堂叔有了新的动议,要组织我爹他们去东河堵鱼。那年我五六岁吧,高兴得几乎欢呼起来。关于堵鱼,事情是这样的。十户人家联合起来,用纳鞋底子所用的那么粗的棉线绳子,织成一张大网。大网的面积有多大呢,可以把整个打麦场网得到边到沿,连麦堆、麦秸垛和硕大的石磙,都能网罗其中。
          刚走出我们的村庄,我远远就望见了东河高耸的河堤。在天际的灰云压顶之下,河堤是青黛色,像是一条巨大的黑鱼的脊背。我爹像提溜一只羊羔子一样,把我弄到河堤的堤面上。我往河里一看,惊得禁不住直往后退。河里的水太满了,满得溜边溜沿。一棵玉米秆子从上游漂下来了,快得像一支箭一样,嗖地就射了过去,眨眼就不见了。
          爹把秫秸箔折叠成双层,铺在满是泥泞的堤面上。我在箔上坐下,一动都不敢动。不敢往河里看,我就转过脸去,往河堤外面看。河堤下面离我最近的地方,种的是一片高粱。如果说每一粒高粱米都是一只斑鸠眼的话,斑鸠已经睁开了眼,并露出红红的眼圈儿。
          随着水面啪的一声,还有堵鱼人的一阵叫嚷,我看到大网已投进河中,爷爷和叔叔们正在往揳在河两岸的两根木桩子上固定网纲。网纲是一根比较粗的绳索,穿在大网后背的边沿。一条大鱼游了过来,大鱼可能碰到了网纲,噌的一下跳将起来,跃出了水面。
          我爹大喊一声:快拉!有的双手拽着绳子,身子向下打着坠,倒退着往前拉。有的把绳子背在背上,弓着身子,像纤夫拉纤一样向前拉。我不知不觉从箔上站了起来,双手攥紧,眼睛瞪大,向网里看去。让人失望的是,只有几条身材苗条的白条,在网里蹿了几下,闪过几道银光,尾巴一翘,就从网眼里钻了出去。大网又起了两次,还是没有逮到鱼。
          天黑下来了。天黑得很快,没有渐渐之说,说黑就黑了。爹过来摸摸我的头,说:要是困了你就睡吧。我爹问我:我说不让你来,你非要来,现在后悔了吧?我没说后悔不后悔,在箔上躺下了。耳朵离地面近了,我似乎听到了河水流动的呼呼声。流水带风,而且带来的是长风。风从我的脖子那里掠过,一直掠到我的肚子上、腿上、脚上,还有指甲盖儿上。爹把他的汗褂子脱下来,盖在我的肚子上和光腿上。
          瞌睡总是和黑暗联系在一起,那些堵鱼的人强打精神,要求我爹给他们讲故事。我爹当过二十多年兵,去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地方,肚子里装的故事是很多的。我爹讲的故事有些遥远,他讲故事的声音好像也有些遥远,一点儿都引不起我的兴趣。我的眼皮开始发涩,真的要合上了。
          在我似睡未睡之际,迷蒙中我看到有星星从天空落下来,一颗、两颗、三颗……奇怪呀,月黑头加阴天,天上一个星星都没有,怎么会有星星落下来呢?看见有星星在漆黑的夜空闪烁,我欣喜地向爹报告:星星,星星!
          爹说:那不是星星,是萤火虫。
          我是第一次听说萤火虫,也是第一次看见萤火虫。什么是萤火虫?我问爹。
          萤火虫是一种会飞的虫子,样子跟蜜蜂差不多。只不过,蜜蜂不会发光,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天越黑,越能显出它身上萤火的光明。
          萤火虫会蜇人吗?
          萤火虫不会蜇人。
          那,它身上的火烧手吗?
          不烧手。
          我想逮一个萤火虫玩。
          那不太容易,还没等你伸手逮它呢,它就把身上的萤火熄灭了,你就看不见它了。
          我在我们家的院子里数过星星,星星越数越多,怎么也数不过来。萤火虫好像比星星还难数。萤火是明明灭灭,灭灭明明。你看见它是明的,它忽而灭了。你以为它灭了,它忽而就明了。萤火虫的火没有火苗,发出的光也没有光芒,就那么淡淡的、莹莹的,有时像橘黄,有时像柿红,有着梦幻般的色彩。把萤火虫看了一会儿,我就进入了我自己的梦乡。
          我爹他们在半夜的喊叫声把我惊醒,大概堵到了鱼,有人喊大家伙,有人喊乖娘子,有人喊还有一条呢,干死它,干死它!我没有爬起来,我又看到了在夜空中飞舞的萤火虫。萤火虫似乎对人类堵鱼的事不感兴趣,它们该怎么飞,还怎么飞。我也是,我对看萤火虫更有兴趣。有些萤火虫飞得很低,几乎碰到了我的眼皮。有的萤火虫飞得比较高,高得有些缥缈。多层次的萤火,构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我自己也仿佛成了童话世界中的一员。
          那天夜里,我不记得被惊醒了多少次。反正每次醒来,我都看到了萤火虫。萤火虫飞着飞着,还会落下来。有的停在高粱穗子上,有的停在蓖麻棵子上。一只萤火虫竟然停在了我爹的背上,把我爹的脊背照出了一片黄晕。我告诉爹:萤火虫爬到你背脊上去了!
          我爹说:不要管它。
          天亮了,我才看到我爹他们堵到的鱼。这些各色大鱼被集中放到河堤外面的一个水洼子里,金一块,银一块,铜一块,铁一块,加起来恐怕有好几百斤吧。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堵鱼的动议开篇,以堵鱼的收获结束,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色,使人感受到一份独特的辛劳与欢喜。
    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堵鱼环境的恶劣,满溢的河水、泥泞的堤面、漆黑的夜晚都写出了堵鱼的危险。
    C.小说以“黑鱼的脊背”比喻河堤,以“斑鸠眼”比喻高粱米,于新颖别致之中,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D.小说是一首劳动者的赞歌,主旨是通过描写挑战大自然的冒险活动,来歌颂农民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勇气。
    (2)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描述“堵鱼”,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关于萤火虫的描写和对话都富有童真之趣,请简要分析。

    组卷:17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0年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落实“健康码”全国互认、一码通行。对于不使用、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等,《通知》要求可采取识读身份证、出示纸质证明、亲友代办或一人绑定多人防疫“健康码”等替代措施。此外,对于防疫“健康码”数据的规范使用,通知强调要强化数据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个人隐私。

    组卷:7引用:8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有博纳古今、融汇中外的肚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奔腾不息的钱塘江,奔涌入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将以新的面貌开启一个新时代。
          大江大河,东流入海。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却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始终展现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和无比坚信的定力。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读了上面两段话,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综合上面的材料,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5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