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家教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周易》中的《家人》《渐》《蛊》《节》等卦,便是最早讲家庭问题的。之后,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以及近人有关家庭教育的论述,都属家教的范畴。此外,散见于经、史、子、集等中的大量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无疑也是家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家教原则。家庭教育中,爱子与教子是一对矛盾。传统家教在处理这对矛盾时坚持“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义方”,指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家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实现“养”与“教”的结合,因此传统家教强调严慈相济。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是家教的重要原则,“无教而有爱”必将铸成大错。
    “孝悌勤俭、耕读传家”的家教规范。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教育、以“勤俭”为核心的品德教育以及以“耕读”为主体的处世教育构成了传统家教的主要规范。在伦理教育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构成了主要规范;在品德教育中,包括孝亲、明礼、勤俭、慎言等主要规范。此外,在立身处世方面,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传统家教重视耕读传家,将耕田与读书看作理想生活方式加以追求,奠定了中华文明中淡泊明志、清廉高洁的生活情趣。传统家教规范中,既有处理家庭、邻里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又有忧先乐后、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当家教规范与家国大义产生冲突和矛盾时,遵循的是舍小德从大德的原则。
    “以身作则、相机而教”的家教方法。在传统教育思想中,老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正人先正己”,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素丝”说,都是强调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道理。传统家教还注重相机而教,相机而教既包括因时而教,也包括因势利导、因事而教。孟母“断织”、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
    ——摘编自鄯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光明日报2022-02-07)      材料二:
    表一:
    对于当代好家风的认知的认同度
    当代好家风 认同度
    赡养老人,孝敬长辈 85.75%
    夫妻和睦,互敬互爱 73.82%
    勤俭持家,节能环保 69.73%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67.76%
    科学教子,为国育才 55.12%
    民主平等,宽容和谐 52.89%
    热心公益,邻里互助 50.22%
    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35.44%
    表二:
    当代好家风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问题 赞同 不赞同 说不清
    家风家训家教淡化、不受重视,影响了好家风的传承 88.6% 4.9% 6.5%
    不良社会风气侵蚀到家风 86.02% 6.77% 7.21%
    家庭财产纷争增多,严重影响和破坏亲情 83.26% 6.14% 10.6%
    社会上诚信缺失,让孩子诚实善良、助人为乐会吃亏 80.59% 11.31% 8.1%
    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 84.15% 8.1% 7.75%
    对独生子女不舍得严要求,树立好家风有难度 80.41% 11.04% 8.55%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无法成为孩子的榜样 86.46% 6.41% 7.13%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或简单粗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素质 89.67% 3.56% 6.77%
    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养老敬老的实际困难日益突出 81.48% 7.39% 11.13%
    ——摘编自辽宁省妇联张萍《辽宁省城乡家庭家风调查报告》      材料三:
          弘扬传统家教文化,家庭要自觉行动,把品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越自觉、越科学,家庭教育就越有效。解决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让品德教育回归家庭教育的核心地位。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家长要增强传承家教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家庭教育中,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弘扬传统家教文化,社会要大力倡导将家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要加大对家教文化的研究,对传统家教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优秀家教传统,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诸如等级观念等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因素,将传统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家教文化的宣传力度,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家长确立起重视弘扬传统家教文化的意识,让每一个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弘扬传统家教文化,需要寓教于法、寓教于乐,通过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印发了《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要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契机,不断完善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功能发挥的法律体系,为光大家教文化提供制度保障。在注重寓教于法的同时,还要创新家教方式,寓教于乐。中国古代就非常注重礼乐并举,将礼仪寓于游戏、歌舞和故事等艺术形式中进行教育,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此外,要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将民族性、科学性、人文性、现代性等和谐地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家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为时代新人的培育奠定坚实的家教基础。
    ——摘编自鄯爱红《光大中华民族家教文化》(光明日报2022-02-07)(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家教强调的“教子义方、严慈相济”的原则致力于解决好家庭教育最大的难点——“养”与“教”的矛盾,实现两者的结合。
    B.传统家教中重视“耕读传家”的家教规范是与古代的农耕社会与儒家崇学重教传统相联系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
    C.传统家教强调以德为先,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与现代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理念是一致的,应该继续弘扬。
    D.只要将传统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就能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现代家庭教育体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诸葛亮的“诫子格言”,范仲淹给家人提出的“自立、读书、清俭、行善”八字家风都属于这个范畴。
    B.中国传统家教规范里不仅包括伦理教育、品德教育、处世教育,还包括道德规范、家国大义、法治教育。
    C.从材料二的表一中可以看出,人们在对当代好家风的认同中传统观念、家庭关系占主体,在与时俱进、家国情怀方面还有待加强。
    D.要发挥传统家教文化在今天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齐心协力,取长补短。
    (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证明材料一中所谈到的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司马光《涑水家仪》: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
    B.曾国藩家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C.战国齐国田稷的母亲在得知儿子拿来路不明的钱孝敬自己时说:“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D.《郑伯克段于鄢》姜氏宠爱小儿子叔段,致使他“多行不义”,为其兄郑伯所灭。
    (4)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5)请针对材料二辽宁省妇联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她们制定几个促进好家风形成的方法。

    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 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全班教室忽然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教理科的方先生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他就想:“那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绝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 年4月30 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通过对教室内学生在老师到来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表明学生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尊师守纪。
    B.小说生动地描摹了方先生从平铺直叙到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表达作者对方先生教学的肯定和赞许。
    C.课堂中吸引学生目光的“蝴蝶”,是大自然生机与活力的象征,激发着主人公主动联系书本知识,展开想象。
    D.结尾处主人公看蚕的行为既表现他对自然的向往,又写出了他此时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教师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反衬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C.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只是用娓娓道来的独白表达了一位学生的幻想遐思,看似滑稽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D.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教室内的师生样态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增强了主题的表现力。
    (3)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被编入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组卷:12引用:3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繻。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议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注】:①繻:用作通行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B.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C.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D.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期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关吏,指管理关市或守关口的官吏。这里的“关”指函谷关,关吏也就是把守函谷关的官吏。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土神和谷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南越,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王朝政权,它奠定了今日岭南的基本范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早有冲锋陷阵之心,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C.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D.终军请缨赴南越,并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但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②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5)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之语,终军有着满腔的报国心愿,请概括文本中体现这种心愿的事例。

    组卷:11引用:6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11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月19日说,中方开展疫苗国际合作,目标是使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她强调,各方都应该携手共同抵制疫苗“民族主义”,促进疫苗公平合理分配,尤其是实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分配。她提到,许多国家派专机前来中国接运疫苗,多个国家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到机场迎接中国疫苗。中方将继续同有关国家以不同方式开展疫苗合作,为全球赢得战胜疫情的最终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

    组卷:4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丑牛年,中国人提出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代表了人们在建设中国征程中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壬寅虎年,作为十二生肖之一,“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面对困难重重的成长之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依然动荡的国内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可以从“虎”中提取出哪种精神,激励我们直面困难、砥砺前行?
          请围绕你所提取的一种精神,结合你的经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