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云南省大理州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疑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容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概念关系梳理没有体现出辩证性的一项是
     

    A.共同的民族文化
    把拥有共同文化的人民凝聚在一起
    amp
    ;
    把不同文化的人区别开来
    amp
    ;

    B.具体的文化
    是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
    amp
    ;
    包含着一般的人类文化
    amp
    ;

    C.不同的文化
    由不同民族创造产生
    amp
    ;
    放大
    加速
    稳定了民族差异
    amp
    ;

    D.自由创造
    受制于种族
    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
    amp
    ;
    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amp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无中外论”这一论调的根本错误。
    B.作者不否认中国文化中有被猎奇的糟粕,但也认识到中国文化自有其独有的特殊的魅力。
    C.“世界文化一体化”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落后,所以各文化体系不要相互吸取、借鉴。
    D.民族文化的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在差异文化接触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B.材料二通过对比,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正确、最适宜的态度。
    C.材料二使用了比材料一更多的举例论证,通过典型的事例,使得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
    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述“文化差异”概念,材料二分而论之,两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结构。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误读”产生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辩证地认识“误读”这一现象。
    (5)“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和”解释为“和谐”,“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蝶儿飞走
    梁晓声
          田维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而且,也是很好的。
          她曾是我所开的选修课的学生。每次上课她都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
          分明的,她和同宿舍的一名女生很要好。往常是,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次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
          有次课间,我问她俩:“你们形影不离似的,是不是互相之间很友爱啊?”她俩对视一眼,都微微一笑。
          和田维同宿舍的那一名女生说:“是啊!”
          田维,却什么也没说,目光沉静地看着那一位女同学,表情欣慰。
          大约就是在那一堂课后,我在自己的教师信箱里发现了田维写给我的一封信。她的字,写得别提多么认真了。笔画工整,接近着仿宋体。两页半笔记本纸的一封信,竟无一处勾改过。她对标点符号之运用,像对写字一样认真。即使在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中,对汉字书写及标点符号如许认真者,是不多的。
          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自此,我再见到她,心情每一沉郁。然而,我眼中的她,一如以往是一名文文静静的小女生。我觉得她的内心,似乎是波澜不惊的。在那一班女生中,她也确乎是看起来小的。不仅指她的身个儿,还指她给我的特殊印象——在我看来,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净的初中女生的心。俗世染人,现而今,有那样一颗洁净心的初中女生,大约也是不多的吧?
          某一节课上,我要求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大家,发表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也请田维到黑板前,对几名同学的评说给出分数,并陈述她自己的给分原则。那几名同学有些像参赛选手,而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没想到田维给出的分数竟极为服众。她的陈述言简意赅,同样令大家满意。我想,一个事实肯定是,那一堂课上,她的中文能力表现良好,又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
          其后她缺了好多堂课,我暗问她的室友,得到的回答是——“田维又住院了。”一个“又”字,使我沉默无语。
          田维又出现在课堂上时,我什么都没有问她,若无其事似的。但讲课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看着她。
          学期考试时,田维早早地就到教室里了。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考题是散文或评论,任选一篇,没有任何一名同学预先知道考题。
          我不明白田维为什么要坐到最后一排去。我猜测也许是她的一种下意识使然——比如无准备的现场写作格外感到压力,比如那一天觉得自己身体状态不好,所以,作为监考老师,又不由得经常将目光望向她,在内心里对她说,田维,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
          她却始终在埋头写着。止笔沉思之际,也并不抬起头来。
          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
          那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考生自己一处也未勾改过的考卷;一如她曾写给我的信。那也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我一处都未改错的考卷;肯定的,那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位判中文考卷的老师都是不多见的。
          散文题有两则——《雪》或《雨》,可写景,可叙事。田维选择了《雪》,叙事写法。写到了自己的童年,写到了奶奶对她的爱。我至今仍记得她写到的某些细节——冬天放学回家,奶奶一见到她,立刻解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感冒从小对她就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奶奶在冬季来临之前,为她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裤,使她穿上了像小熊猫,自己觉得好笑,奶奶却极有成就感……
          在大学中文学子们的写作中,内容自恋的现象多,时髦写作的现象多,无病呻吟的现象多,真情写作却是不怎么多的。
          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我给了她99分,抑或100分。我记不清了,总之是全班最高分。我不认为我给她的分数是有失标准的。我只承认,我给予田维的分数,具有主张的性质。
          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谈,即使由别位老师来判,在那五十余份考卷中,田维的分数也必然将是最高的,只不过别位老师,也许不会像我一样重视她的考卷所体现出的示范意义……
          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
          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田维是一名热爱中文的女学子。也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
          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
          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这令我不但愀然,亦肃然,遂起敬。蝶儿飞走了……
          让我们用哀思低唱一曲《咏蝶》……
    2007年9月8日于北京(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是结伴上课的两个女生对“我”询问的反映表现了朋友间的友爱,田维用沉静的目光回答,表现了她的文静。
    B.田维对几名评论电影的同学给出的分数极为服众,且对给分原则的陈述言简意赅,“我”认为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C.“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是说“我”认为自己给出的分数有失标准,而是认为其他老师未必关注到试卷的示范意义。
    D.作者借田维所写散文针砭时弊,主要是为了批评“俗世染人”以及大学中文学子写作中的“内容自恋”“无病呻吟”等不良现象。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田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总起全文,以“蝶儿飞走了”收束全文,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我”的情感,呼应开头。
    B.“我”用“是不多的”“是不多见的”“是不怎么多的”的语句评价田维,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田维的难能可贵。
    C.文中画线的语句通过写“我不明白”,及“我”的种种猜测,设置悬念,使叙事有波澜,为后文内容反转埋下伏笔。
    D.文章叙写散文《雪》中的细节,表明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直观、形象地展现散文《雪》中语言的精巧、绚丽。
    (3)文中“我”为什么说田维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我”对田维怀有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饮食习俗都①_______,“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立秋啃秋瓜”等民间俗语皆是对节气饮食文化的提炼,直至今日仍不过时,因此,我围绕不同节气的特色美食,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吃什么》系列插画,让人们在了解吃什么的同时,对节气背后的历史渊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我而言,色彩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元素。我注重在大自然中取色,②_______。
          如插画《春分》描绘了大面积的粉色樱花,并点缀鹅黄色和嫩绿色,直观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夏季以绿色系为主,但从《立夏》到《大暑》,又呈现出由浅绿到深绿的微妙变化。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春天的场景大多是暖色系,③_______,但在进行插画创作时,却可以打破常规,注重情绪的表达。插画《立冬•猫》,虽然窗外寒风阵阵,但家中的暖黄色壁纸、冒着热气的红色水杯,一只睡得香甜的橘色小猫,营造出暖意十足的空间基调,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节气面貌的真实记录。
          四季交替,节气轮转,每时每刻都可以化作斑斓的色彩,留在画作中,更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文末加点的“我们”和“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中的“我们”有何不同?
    (3)文中引用“冬至饺子夏至面”“雨前香椿嫩如丝”等谚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时代发展的共同选择。
    《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孝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日根据地明确提出,“处于抗战困难之时期,要纠正浪费现象,做到不浪费一粒米、一颗饭”。2022年7月,四川倡议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的倡议,号召节约用水更需你我参与,“人人节约水资源,接力抗旱保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勤俭节约贯穿始终。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