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A卷)
发布:2024/11/20 4:3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呢?我们读一首诗,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如此等等。倘若秉持文本中心主义,把历史背景完全过滤掉,单纯讨论诗歌技法,不仅很难充分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情感,也很难把“晚节渐于诗律细”的道理讲得明白。事实上,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他的诗兴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换句话说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抓住这一点是重要的,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如果老杜真的是拿诗歌当写史的手段,那他也就是史家而非诗圣了。我们在老杜那里看到的其实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也是审美意境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历史在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而是作为诗得以发生的情境,参与了诗歌意蕴的内在构成,探究杜诗中的历史,就是将诗带回现实与虚构的交界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这种“历史关联”并不只是说一个作品中正面描写了什么,而是说它依托于什么,显示出什么。打个比方,山上一个亭子,本身不是山水,但它立在群峰之间,所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世界;而文学作品也总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发生,它明确展示的东西不是其全部,而是我们在想象中重建那个历史时空的线索。内与外是一种空间性的隐喻,我们不妨想象一栋房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表面看来,房子自成一个整体,只要你愿意,可以把门窗都封起来,安心享受屋内的小世界。但是,我们造一座房子,原本就是希望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周遭的环境会影响到人怎样设计房子,住在房子里的人也会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交流。
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风声雨声什么都阻挡不住,何况画屏上淡烟流水,正是有情之天地;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无法隔绝,但是垂下帘栊,一内一外毕竟是两个世界。要从文学中读出历史,就要有一种“通透”的智慧,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这样才有意思。比方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能看出赵庄之外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动荡。虽然作品虚虚实实,很多地方只是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大体拼凑出一幅时代的画卷,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因为文学创作并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也不合理,因为这同样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种良性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平衡,文学要尊重历史。历史也要尊重文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并不是以文学照搬历史,更不是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
(摘编自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材料二:
不管怎么说,可能因为英雄赫拉克勒斯曾在伯罗奔尼撒留下古老的印迹,所以,在此处定居的多利安人将赫拉克勒斯的神话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延续下去,主动且急于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打着让人深信不疑的神话大旗才能最终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神话在这一点上造就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随着开拓海外殖民地步伐的加快,神话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由此,一些优异的家庭和部落,包括斯巴达的历属国王、罗马贵族,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祖籍追溯到赫拉克勒斯身上。
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林拉克勒斯显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形象。换句话说,他成为该地区多民族文学共同建构的箭垛式人物【注】,在他身上汇聚着宗教信仰、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文学传说等各种因素,被塑造成为一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神话始于人类亘古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讲述。在史前时代,神话思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古老思考方式。人类通过神话故事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身份认同可言——不管是族裔的或任何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拉克勒斯神话不只是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地中海文明神话历史的一个代表性标本。这样的重新认识和定性,预示着神话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对接与打通。真实加虚构,既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也是“神话历史”的构成原理。历史的信息,也需要在文学中去探寻。
没有神话,历史无从开启。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又将遮蔽多少历史信息?
(摘编自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注】某些人物的传说群、故事群如同滚雪球似的,逐渐扩充、发展,这类传说群、故事群的主人公,被称为箭垛式人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如果完全无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那么将会很难充分理解这首诗的情感。
B.杜诗不是简单地伤春悲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统一了起来。
C.文学中的历史并不是指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
D.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赫拉古勒斯是箭垛式人物,成为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在杜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我们可以在杜诗中找到历史,历史为杜诗的创作提供了情境,在杜诗意蕴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B.能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但这种呈现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C.多利安人中的一些优异家庭和部落将神话与历史等同起来,将赫拉克勒斯认作祖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
D.“神话历史”由真实加虚构构成,这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因此即便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影响较大。
B.南朝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C.在某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八路军团部设在豪华别墅,八路军战士用发胶,八路军女护士妆容精致,观众直呼“雷人”。
D.张爱玲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作品歪曲了“新生活”,给人强烈的妖魔化印象,这些作品都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4)材料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评书《赵匡胤演绎》中,历史上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发动战争的元凶,他因觊觎宋朝的大好河山向宋朝宣战,这样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请结合材料简要评论此现象。组卷:9引用:6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巨翅老人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大雨连续下了三天,贝拉约夫妇在房子里打死了许许多多螃蟹。刚出生的婴儿整夜都在发烧,大家认为这是由于死蟹带来的瘟疫,因此贝拉约不得不穿过水汪汪的庭院,把它们扔到海里去。苍天和大海连成一个灰茫茫的混合体,海滩的细沙在三月的夜晚曾像火星一样闪闪发光,而今却变成一片杂有臭贝壳的烂泥糖。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蠕动,并发出阵阵呻吟。贝拉约一直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看清那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俯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挣孔,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对张开的巨大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
贝拉约被这噩梦般的景象吓坏了,急忙跑去叫妻子埃丽森达。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两人同他说起话来,他用一种难懂的方言却是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两人请来一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她只消一眼,便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位天使,只不过他太老了,连续的大雨把他打落在了地上。”贝拉约临睡觉前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并给他放上一些淡水和食物,想等涨潮的时候再把他赶走。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在贝拉约家抓住了一个活生生的天使。天刚拂晓,夫妇二人就看见邻居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马戏团的动物。贡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他来到铁丝问前,想凑近看一看那个可怜的老人,在惊慌的鸡群中老人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他躺在一个角落里,四围满是围观者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老人几乎连他那浑浊不清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
俘获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小时之后,贝拉约的院子简直成了一个喧嚣的市场。埃丽森达想出一个好主意,堵住院门,向每个观看天使的人收取门票五分。形形色色的人从远方怀着不同目的来了:一个妇女从儿时开始累计自己心跳,其数目字已达到不够使用的程度;一个终夜无法睡眠的葡萄牙人受到了星星噪音的折磨;一个梦游病者总是夜里起来毁掉他自己醒时做好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贝拉约和埃丽森达尽管疲倦,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们屋子里装满了银钱,而等着进门的游客长队却一直伸展到天边。
这位天使唯一超人的美德好像是耐心。母鸡们在他的翅膀里啄来啄去找虫子吃,残疾人拔下他的羽毛碰触自己的缺陷,缺乏同情心的人向他投掷石头想让他站起来,以便看看他的全身。唯一使他不安的一次是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因为他好长时间一动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没人能听懂的语言咆哮着,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狂风简直世间少见。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认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再过些天,小镇上的人很快就被一个由于不听父母亲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的流动展览所吸引,于是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
贝拉约夫妇用这些收入盖了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窗子上也安上了铁条免得天使再进来。还在市镇附近建了养兔场,埃丽森达买了光亮的高跟皮鞋和很多色泽鲜艳的丝绸衣服。只有那个鸡笼没有引起注意,有时他们也用水冲刷一下,在里面撒些药水,这倒并不是为了优待那位天使,而是为了防止像幽灵一样在家里到处游荡的痘疫。几年后鸡笼朽烂了,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最后一年冬天,天使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翅膀光秃秃的,他整宿地发出呻吟声。尽管如此,天使不但活过了这可恶的冬天,而且随着天气变暖,身体又恢复了过来。他的眼睛重新明亮起来,翅膀上也长出粗大丰满的羽毛,在满天繁星的夜晚还会唱起航海人的歌曲。
一天上午,埃丽森达正在切洋葱块准备午饭,一阵风从阳台窗子外刮进屋来,她以为是海风,若无其事地朝外边探视一下,惊奇地看到天使正在试着起飞。他的两只翅膀显得不太灵活,他的指甲好像一把铁犁,把地里的蔬菜打坏不少。阳光下,他那对不停地扇动的大翅膀几乎把棚屋撞翻。但是他终于飞起来了。埃丽森达眼看着他用那兀鹰的翅膀扇动着,飞过最后一排房子的上空。她舒了一口气,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他。洋葱切完了,她还在望着他,直到消失不见,这时他已不再是她生活中的障碍物,而是水天相交处的虚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蜘蛛女孩的流动展览,说明大家不忍心再看到巨翅老人的惨状。
B.贝拉约夫妇靠门票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内心对巨翅老人充满感激。
C.随着天气变暖,巨翅老人身体逐渐恢复,这为他最后飞离小镇提供了条件。
D.埃丽森达切完洋葱还在望着巨翅老人,直到他飞到消失不见,可见她对其离去很是不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小说开头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不祥、令人感到压抑的氛围。
B.“蠕动”“呻吟”“挣扎”等动词的使用,一个有别于大家惯常想象、落难的巨翅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C.拔下他的羽毛、向他投掷石头、用滚烫的铁铲去烫他,文中这样的场景体现了大家对巨翅老人的态度与反应。
D.文中叙述了巨翅老人降落人间、最后飞离小镇等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马尔克斯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提及,“《百年孤独》等作品混糅着魔幻与现实”请简要分析本文的“魔幻”与“现实”各体现在哪些地方。
(4)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体现这一特点。组卷:24引用:7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有稳重大方、八面玲珑的______,冰雪聪明、敏感多疑的______,也有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的______,心地善良、性格懦弱的______等。许多人会问:“十二金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可作者没有“嘲笑”或“不喜欢”,只有“悲悯”与“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①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即便是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②
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由此,我们或许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不再随便说:③
(1)依次对应文中括号处的人物,最恰当的一项是A.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贾迎春 B.王熙凤 林黛玉 贾迎春 薛宝钗 C.薛宝钗 林黛玉 王熙凤 贾迎春 D.贾迎春 王熙凤 林黛玉 薛宝钗 组卷:20引用:1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丰衣足食,生活无忧;昔日,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现在,电动玩具,精致有趣;昔日,自制沙包,练手练脑。现在,医疗器械,准确诊断,科学治疗;昔日,乡村医生,望闻问切,治病疗心。现在,微信问候,电话关怀,快捷便利;昔日,书信往来,焦急等待,情深意切。
40年改革开放,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舒适与满足,也感受到一些东西的远去与消逝。社会的变迁,给你带来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6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