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12)

发布:2024/10/12 8: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材料二: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首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其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文学翻译研究转向翻译文学研究。这一转向,使“外国文学”不再是“外国的文学”,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外国文学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从而审视与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
          再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纸质文本的单一媒介流传转向音乐美术、影视动漫、网络电子的复合型的跨媒体流传。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历经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纸质文本和纸质文献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局限于纸质文本的范畴也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跨媒体研究的视野来介入外国文学经典的研究,介入新的外国文学经典传播载体的研究,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外国文学学者的历史使命。
          最后,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外向型”研究转向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形象重塑。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目的不是单纯地引进外国文化,而是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应当将学术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学科原有的基础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发扬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精神”,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从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学界的尊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
    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3)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
     

    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
    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
    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
    (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组卷:45引用:6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1)试从用词角度,列举一两个句子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2)试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试从语体风格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4)本文塑造老舞蹈师这一人物的方法与海明威塑造圣地亚哥这一人物的方法有着怎样的不同?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6)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7)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25引用:2难度:0.4

六、语言文字应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        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        、哀哀切切,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身不由己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B.不由自主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C.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组卷:44引用:66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________,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________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________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麋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________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雕刻 洒落 寂静 设身处地
    B.雕琢 平铺 落寞 身临其境
    C.雕琢 洒落 落寞 设身处地
    D.雕刻 平铺 寂静 身临其境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B.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播散在满园中,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C.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播散在满园中
    D.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请写出选文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简要写出对应的语句。

    组卷:8引用:6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