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九年级(上)开学化学试卷
发布:2024/11/10 19:30:2
一、选择题(每小题均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择项填涂到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40分)
-
1.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组卷:12引用:5难度:0.9 -
2.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
组卷:93引用:7难度:0.9 -
3.对下列各组两种外观相似的物质,不能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别的是( )
组卷:17引用:18难度:0.9 -
4.汽车安全气囊内所装化学物质,能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
组卷:556引用:406难度:0.9 -
5.推动污染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
组卷:32引用:13难度:0.9 -
6.下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组卷:173引用:52难度:0.9 -
7.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36引用:7难度:0.9 -
8.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 )
组卷:89引用:4难度:0.9
二、非选择题
-
24.先阅读下列资料。
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实验室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方法a:利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过氧化氢水+氧气二氧化锰
方法b: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氯酸钾氯化钾+氧气。但是,若氯酸钾固体中混有可燃性杂质,加热时极可能发生爆炸;而且利用此法制得的氧气中往往含有一种有毒的杂质气体--氯气。回答下列问题:二氧化锰加热
(1)现提供如图仪器装置:
(Ⅰ)指出装置图中指定仪器名称:①
(Ⅱ)选择方法b制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择
(Ⅲ)某同学在关闭装置B中的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时发现:当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后,长颈漏斗中的水就下不去。这种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
(2)请你从尽量多的角度分析,资料中制氧气的两个反应有哪些共同点?
共同点一:
共同点二:
(3)比较两种制氧气的方法,许多同学都认为较优的是方法a.你认为该方法具有哪些优点?(写一点即可)
(4)也有同学认为方法a也有不足:利用方法a则应该选择装置B作气体的发生装置,而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还有大量的氧气没有能够收集,造成浪费。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导出锥形瓶中的氧气。你的操作方法是组卷:8引用:1难度:0.3 -
25.小明同学在做家庭实验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溅到妈妈刚刚切好的土豆丝上,发现土豆丝上立即冒气泡,激发了小明的探究欲望,请你参与小明的探究。
【猜想】土豆丝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设计并完成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或总结 结论 总结 实验一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土豆丝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没有明显现象 水和土豆丝不能放出氧气 实验三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土豆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2)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反思】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全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土豆丝
【结论】通过上述同学所做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豆丝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催化剂,请你写出该反应表达式组卷:47引用:4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