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
时至明代,诗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了。明代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到《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完全可以涵盖唐诗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的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构筑的一个心灵憩园,像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的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有书,教育人的书多,关怀人的书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被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融入和陶醉。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其他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的意境那么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1)下列对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 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 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 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 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但不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也许是偶然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
B.《菜根谭》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和美好的设计,是对功名利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因为文学是时代的曲折反映,通过读《菜根谭》可以得知那个社会浮躁到什么程度。
C. 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明人在诗歌创作上无法超过唐人,词的创作上无法超越宋人,所以他们选择了清言,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智慧。
D.《菜根谭》的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说明明代的文人崇尚佛教,远离世俗,逃避现实。组卷:7引用:2难度:0.9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伯
刘家玉
小徐虽十分聪慧,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到外地打工,又吃不得苦,无奈,只好投奔时任东佳集团总经理的三伯。小徐认为当总经理的三伯为侄儿谋一官半职,找个干活少、挣钱多的差事,应该说是小事一桩。
中午下班,三伯听说侄儿来了,特地赶回家共进午餐。小徐见三伯一家忙得风风火火,上酒上菜,边吃、边喝、边聊天拉家常,伯父伯母问这问那,还连连叫他吃酒吃菜,一家人的盛情,使得小徐很不好意思。
饭后,伯父问小徐:“来三伯这儿,有事吗?”
小徐回答:“三伯,我书不读了,父亲又不在人世,想找您安排一点事做做。”
不料伯父和霭的面容突然换上严肃的面孔,说:“侄儿啊,找我安排工作,你除能认得几个A、B、C的字母,还能干什么?你还是回去照顾你母亲吧。”说罢,三伯再也没有其它言语,当即乘专车走了。
小徐见三伯不帮他,只得无助地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
妈妈看到回来的儿子,疲劳的眼神顿时亮了许多,他为儿子的前程喜出望外。
妈妈问:“孩子,三伯怎说的?……”
小徐张不开嘴,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妈妈感到被人迎头泼了一盆冷水,不由得打了寒战。希望的风筝线断了。
儿子的出路在何方?
妈妈擦去泪水,挺直脊梁骨,说:“儿子,不要哭,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妈妈心里在流泪,怨丈夫未把小孩抚养成人,竟独自离去。
妈妈没有忘记丈夫临终前,在病榻上一手拽着儿子、一手拽着自己,生死离别,难舍难分,期待的目光盯着母子俩……
母子连心,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压着似千斤重担的妈妈,昼夜难眠。
妈妈认准一个理:“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农家人就想农家人的办法。”
霜前冷、雪后寒,小徐品尝过日月艰辛、世态炎凉的滋味,决心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创业。他利用农村的原料,搞食用菌栽培、开发及研究。
他认准“食用菌”的前景,百折不挠。
小徐创业终于成功,自学大专函授毕业,被市委授予民营企业“专家”称号。
小徐大学毕业、创业出成果的喜讯,迅速传遍左邻右舍、长辈、平辈、同学,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消息传到三伯的耳朵里,三伯随手回书。信中说:
小徐侄儿:听说你函大毕业、苦干有成,被授予民营“专家”称号,我甚为高兴。我全家向你表示祝贺。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才能有竞争力。其余不多说了,如果我当时只仁慈地给你一个饭碗,你就不会奋发读书与艰苦创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
小徐看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
不料当年创业时主动借钱给他的债主告诉他说:“你欠我的债务不用还了。那钱是你三伯经我的手暗中资助你的。”
小徐这才知道:他三伯当初不帮安排工作,是激励他读书、创业的恩人。他回到家中,把三伯的信,恭恭敬敬地珍藏了起来。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三伯没有帮助小徐安排工作,要他“回去照顾你母亲”,是希望他先尽孝,再就业、创业。
B.小说细节描写很成功,比如“拖着比挂铅还重的双腿回到家”,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极度失望后的沮丧、无助。
C.小徐看了伯父的信后,“不屑一顾地把信丢在一边”,说明小徐创业成功之后,不再崇拜伯父,并表达了对伯父的怨恨。
D.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构思技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制造了悬念,突出了三伯这一人物形象。
E.小说对小徐的创业过程一笔带过,写得过于简略,不能突出创业的艰辛,影响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2)小说在刻画三伯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者塑造小徐妈妈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试简要分析
(4)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伯,可是小说描写三伯的笔墨并不多,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5
三、文言文阅读
-
3.(一)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比诸侯之列(并,列)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次)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不同。组卷:0引用:1难度:0.6
五、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______,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搞得他发呆了。有一次,自己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他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有时已人事不知了,却还记挂着数字和符号。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峻岩升登,降下又升登!善意的误会飞入了他的眼帘。无知的嘲讽钻进了他的耳道。他不屑一顾,他未予理睬。他没有时间来分辨;他宁可_____.餐霜饮雪,走上去一步就是一步!他气喘不已,_____.时常感到他支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攀登。用四肢,用指爪。……不知多少次发生了可怕的滑坠!几乎_____.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 )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1+2)的台阶。
(摘自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B.他的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在这道难题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C.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D.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统通奉献在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
B.只管攀登,他在无限风光之间;只知攀登,他在千仞深渊之上。
C.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他只管攀登,在无限风光之间。
D.只知攀登,他在千仞深渊之上;只管攀登,他在无限风光之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宵衣旰食 含垢忍辱 汗流至踵 万劫不复
B.废寝忘食 含垢忍辱 汗如雨下 粉身碎骨
C.宵衣旰食 逆来顺受 汗流至踵 万劫不复
D.废寝忘食 逆来顺受 汗如雨下 粉身碎骨组卷:1引用:2难度:0.6 -
9.从来的文章都提倡简练,而 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 ( )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 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 。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 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B.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C.金圣叹难怪读到这里,由不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虎不来也要大哭。”
D.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穷形尽相地描摹物态:细致入微地刻画心理。
B.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C.描摹物态,能使细致入微;刻画心理,求其穷形尽相。
D.穷形尽相地刻画心理,细致入微地描摹物态。
(3)依次填入上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繁冗拖沓 飘飘洒洒 忐忑不安 纷纷扬扬 B.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 忐忑不安 沸沸扬扬 C.繁冗拖沓 洋洋洒洒 毛骨悚然 纷纷扬扬 D.长篇大论 飘飘洒洒 毛骨悚然 沸沸扬扬 组卷:34引用:10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