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八中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六)
发布:2024/12/30 7: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其中,“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材料二: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有时候,过于“趋异”,表现出以本国叙事和本国话语为中心,导致传播的预期与效果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有时候,又倾向于“趋同”,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国际受众往往处于没听过、听不懂、不认同的状态。一些国际传播内容非但没有增进中西方之间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他者意识”。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自身国家利益考虑,持续对中国进行污名化、妖魔化,进一步强化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久而久之,海外受众对于中国的形象呈现出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这就为中国国际传播“走出去”增加了阻碍。
一味迎合西方社会偏好的“趋同”策略,在另一个维度上同样强化了中国的“他者”形象。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交媒体的兴起,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意外涌现出一批具有显著传播效果的案例。有些研究者试图通过成功案例反推其成功原因,并希望从中总结出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然而,从内容上看,目前成功的案例主要是展现“中国的乡村生活”图景,符合西方视角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的想象,经过“美化”的乡村生活也同样符合西方艺术审美的取向。但是,这并不是真实立体的中国全貌。尽管这些案例从流量数据上看是“成功”的,但其本质上仍是依循西方既有的中国想象对“中国故事”进行选择性地演绎和编排,满足了西方受众的东方幻想与猎奇,却在文化意义上增强了中西身份上的差异感,强化了西方叙事下的中国古老、神秘乃至相对落后的刻板印象,这并不是我国想要构建的更具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因此,从这些个案的传播结果来反推其“成功”原因得出的传播方法,可能会使得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走向片面,距我国塑造新时代大国形象的目标渐行渐远。这种国际传播的工作和研究,看似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但实际上却是直接将西方叙事和西方标准“请了进来”,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自主性。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无论是采取“趋异”倾向的“走出去”,还是采取“趋同”倾向的“请进来”,都难以真正加强和改善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也无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全球史叙事视野下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材料三:
应该看到,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创作,逐渐重视电影作品艺术魅力的传达。但是从历史回溯和宏观层面审视主旋律电影创作,相当一段时间内,相当一部分承载价值传达的主旋律电影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调动艺术规律、艺术技巧去完成,最终导致叙事感染力量弱化,这种创作矛盾也是困扰当前中国主旋律电影发展的重要症结。一些主旋律电影作品,因为过多强调其宣传属性、价值功能,而忽视本应尊重的艺术规律,为追求政治正确的惯性力量所驱动,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建构进而被意识形态传达的要求选择、提纯,拉大了叙事内容与日常社会的距离,有些艺术表达甚至远离了生活常识,忽略了日常情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无疑会出现叙事的悬浮感。其结果是对内在中国观众中不能形成预期影响力,在境外更得不到海外观众的广泛接受。
——摘编自《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和文化再现》(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呈现的选择性接触和对抗式解读两种状态,来源于对外传播中我们对西方审美取向的迎合。
B.目前我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建构,当下的国际传播工作与让中国形象真正地“走出去”尚存在较大差距。
C.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而言,只要呈现了正确的、主流的价值表达,就能让中国观众和海外观众广泛接受。
D.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等同于展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礼序、人伦和合、大同理想。
B.要衡量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看流量数据,有些案例的“成功”长远来看会损害对外传播的主体性。
C.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抱有“他者意识”,即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古老的东方大国。
D.中外受众更喜欢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影视题材作品,因而我们须尽量避免因远离生活常识而带来的叙事上的悬浮感。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表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一项是
A.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抵达遭遇强震的土耳其,在地震灾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搜救。
B.2月15日,2023春运落下帷幕,新华社以图片形式留存无数人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团圆的珍贵瞬间。
C.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判定有侵权事实的莫某与商场向英国博柏利公司支付赔偿金额12万元。
D.《杨善洲》《郭明义》等影片将镜头聚焦主人公的公义大爱,将“家”的因素进行了模糊处理。
(4)请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原因。
(5)2023年央视频道重磅推出的电视剧《三体》在海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该电视剧改编自刘慈欣雨果奖获奖作品《三体》中的第一部。这次走红让海内外观众都对接下来第二部、第三部影视化呈现充满了期待。如果你是续集的导演,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创作的启示。组卷:4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①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而水声也是不断的哗啦哗啦在耳边响,微微的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和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和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和美丽。
②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决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③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幽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与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对絮聒以回答。
④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有关节炎的手臂因为放在桌子上太久而疼痛,有沙眼的眼睛因为在微小的灯光下而模糊。我决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呵!
⑤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过,他对于名誉和地位是那样的无睹,那样不会趋炎附势,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昨天我苦苦的想起秋白,在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的变更自己。我常常责怪他申诉的“多余”,然而当我去体味他内心的战斗历史时,却也不能不感动,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明天,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
⑥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⑦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
⑧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
⑨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⑩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⑪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会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⑫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暗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随风而倒的桃李”“风雨中迅速进出的苞芽”正是“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和美丽”的印证。
B.文中谈及死对于作家是莫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是生前可能会遭受冤屈,死后作品被歪曲更无人申辩了。
C.作者认为与萧红谈得太少,是因为两人相交太浅、彼此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从而导致谈话时难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
D.倒数第二段中,丁玲表达了对朋友死讯的态度:沉重又充满苦恼,却蕴藏着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识流色彩。作者的思绪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没有“空白”,始终是“流动的”。
B.作者在交代自己对萧红的印象,回忆与萧红交往过程,以及谈到对萧红离世感想的内容时,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C.得知萧红死后,作者在第10段中运用动作描写,写俯仰之间连绵的思绪,表达了她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
D.文章通过使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营造始终压抑沉闷的情感氛围,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絮语式的风格特征。
(3)文中画线句连用了六个“它”,请简要赏析。
(4)文章题目名为《风雨中忆萧红》看似是一篇纪念萧红的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但文章对萧红本人的叙写却较少,于是评论家认为本文出现了“文本内容的断裂”。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本断裂进行简要分析,并说明作者使用文本断裂的意图。组卷:5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7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敲响了大锣,所有男人都集中到祠堂里来,从来也没有资格进入祠堂的白兴儿和那一伙子赌徒也被专意叫来。
……
白嘉轩点燃了蜡烛,插上了紫香,让徐先生念了一些《乡约》的条文和戒律,默默算计一番,赢的和输的数目大致吻合,可以证明他们尚未说谎,就说:“输了钱的留下,赢了钱的回去取钱。”白兴儿和另两个赢主儿被解下手,然后跑回家取了钱又跑来,按族长的眼色把银元掏出来放到桌子上。白嘉轩说:“谁输了多少就取多少。”那五个输家被解下来,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失财复得的事,颤巍巍地从桌子上码数了银元,顾不得被刺刷打得血淋淋的手疼,便趴在地上叩头:“嘉轩爷(叔哥)我再也不……”白嘉轩却冷着脸呵斥道:“起来起来!你们八个人这下记住了没?记住了?谁敢信啊!把锅抬过来……”几个人把一只大铁锅抬来了,锅里是刚刚架着硬柴烧滚的开水。白嘉轩说:“谁说记下了就把手塞进去,我才信。”几个输家咬咬牙就把手插进滚水里,当即被烫得跳着脚甩着手在院子里打转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爸叫爷叫妈不迭。白嘉轩说:“我说一句,你们再记不下再赌的话,下回就不是滚水而是煎油!”
(1)白嘉轩以族长身份在祠堂惩治赌博的做法印证了《乡土中国》中的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2)文中画横线句子如果改为“几个输家手插进滚水里,当即被烫得跳脚甩手打转。白兴儿和两个赢家也把手插进滚水锅里,直烫得叫声不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组卷:28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悬崖的边界感很清晰,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边角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也有人认为:“溶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