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新疆高考语文第三次适应性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冈恩来说,科幻小说是“变化的文学”,“其本身正是变化的最好例证”。“未来”取代了已然失落的“过去”,这个极为重要的历史变化,为科幻小说的诞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幻小说包含了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即宇宙是可知的,而人类的使命就是去了解宇宙,探索宇宙和人类从何而来,如何进化到今天的情形,又将往何处去。换言之,不是先有了一批新颖的故事,世人才懂得了“科学幻想”,而是在一种渴望真理、勇于探索推陈出新、朝向未来的整体氛围中,科幻小说应时而生。科幻文学正是通过展示现代科技带来的神奇变化和未来的无限可能,为读者提供了最主要的乐趣,这种乐趣被刘慈欣喻为“科幻的原力”。
          可以说,那种不断向上、追求进步的精神在哪里出现,科幻的种子就会在哪里生长。例如,19世纪层出不穷的新发明,让凡尔纳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召唤,他成功将科技成就变成小说的主题。尽管当时还没有“科学幻想”这个概念,但凡尔纳回应了欧洲人面对科学奇迹时的狂喜。20世纪上半叶,永不满足现状的科幻精神在美国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促成了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新浪潮”运动,开始革新科幻的美学面貌,新一代作家广泛借鉴现代主义等叙事技巧,大胆开拓新的题材。在一些人看来,这些作品为了赢得“主流”文化界的认可,牺牲了故事的可读性。冈恩却指出,老派的科幻迷抵制“訢浪潮”科幻,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晦涩艰深的文学技巧,而在于其视角的转变:放弃了此前的从广袤的时空尺度上审视人类命运、相信理性与科学能够引领人类前进的态度。而将目光聚焦于当下的社会和个体的烦恼,并采取了非科学的、“感觉比思考更重要”的视角。
          不论读者对此抱持何种态度,时代精神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科幻诞生于本土文明遭遇空前危机的时刻。19世纪,曾经的“天朝上国”沦为落后的国度。一方面,否定传统和激进变革的意志由此而来。在这场变革中,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改造国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成为重要的文化工作,同时“小说”的功用被拔高,20世纪初的“小说界革命”中自然出现了科幻小说的身影。在1902年的《新小说》创刊号上,梁启超翻译了外国作品《世界末日记》,讲述了未来人类文明逐渐凋零的故事。他翻译的目的是展示天文学尺度上的末日图景,让国人能够改变好生恶死的心态,变得勇猛、刚毅,投身舍生取义的大无畏事业之中。另一方面,这种英雄气概又和一种国际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先觉者们不仅要挽救自己的民族,更要为人类的和平共存谋划出路。梁启超曾说:“我辈宗旨……乃救地球及无量世界众生也,非救一国也。”这意味着,不但要以西方文明为鉴革新自我,也要以自我的困境为切入点去思考西方文明的弊端,在东西互鉴中为人类文明寻求新的价值与方向。近代中国虽然饱受欺凌,但在顽强的求生意志下,产生了奋发图强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这种精神和气概又受到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激励,化作对美好未来的信念和为信念牺牲的勇气。中国科幻文学正是在时代的巨变中,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梦想中汲取了“原力”。
    (摘编自飞氘《在时代巨变中追寻中国科幻的“原力”》,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西方的凡尔纳和科幻“新浪潮”,还是中国的科幻,都诞生于蓬勃发展的时代。
    B.20世纪60年代,新一代作家虽然大胆革新了科幻的美学面貌,却牺牲了故事的可读性。
    C.冈恩认为,“新浪潮”科幻受抵制的原因不在于其技巧的晦涩,而在于其视角的转变。
    D.中国文学界出现的科幻小说顺应了用现代科学改造国民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时代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指出历史的变化催生了科幻小说,后文由此展开分述。
    B.文章论述中既有对科幻小说基本概念的理论阐述,又运用具体的事实来支撑论点。
    C.文章多举例论证,举梁启超的事例就论述了中国科幻文学改造国人观念心态的意志。
    D.文章通过中西对比,论证了中国科幻文学所蕴含的精神为人类文明提供了新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是可知的,是科幻小说包含的一种基本观念,也是刘慈欣所说的“科幻的原力”。
    B.人类先在渴望真理、勇于探索的氛围中产生了“科学幻想”,科幻小说才应运而生了。
    C.中国科幻文学孕育于20世纪初的时代巨变,从国家民族和人类的美好梦想中汲取“原力”。
    D.融合了英雄主义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中国科幻文学,丰富和发展了科幻文学的精神。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因其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的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进而形塑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有了“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美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审美能力就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材料二
          2021年11月,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在上海龙华中路地铁站举办了《地铁遇见普拉多》展览,展出了29幅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代表性作品,将地铁口打造成一间画廊,作品以真实尺寸复制并完全按照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展出,并配备微信二维码语音导览,使观众可以全方位获取作品信息及影音资料,在匆匆路途中不经意间与美邂逅,享受这一场流动的艺术盛宴。
          2021年9月开幕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秉承“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的理念,以“城市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为目标,选取上海10个社区作为展览现场,打造“无墙美术馆”,让公共美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通过艺术家驻地创作、社区居民共创等方式,将雕塑、插画、摄影、墙绘、艺术装置等多种艺术作品融入居民生活空间,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艺术氛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与艺术相遇,让居民们从参观者变成参与者。
    (摘编自金江波、张秋实《无墙美术馆:以公共艺术缔造城市美育》)材料三
          近年来,加强和改进美育成为教育界的呼声。从中央到地方针对美育“短板”采取了不少举措,部分艺术特色学校以艺术特色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美育实施途径。比如,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就在实现“艺术特色校”转型后,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的提升。必须看到,“艺术特色校“不是一个名头,而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不让“短期速成”的填鸭式、机械式训练成为高考的“敲门砖”,而要转变艺术学习的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方案,按照艺术培养的规律,让艺术教育更规范化、系统化,使其最终浸润心灵。
    “艺术特色校”不是只重专业课,放弃文化课。在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如开发美术与各学科的融合课程,融合课程由学科教师和美术教师去同备课、共同执教。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不是相背而行,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摘编自罗鑫《补齐美育教育的“短板”》)材料四
          现代美育所倡导的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并将诗歌理解的重心转移到对基于诗歌本体的审美能力的培育上。不过,在诗教中突显诗歌的情感因素和抒情性的同时,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拘泥于单纯的语言、形式等构件,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对于现代诗教来说,除了“情”这一维度外,更应强调诗歌面对和处理纷繁变幻的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以保持诗歌自身的活力。
    (节选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光明日报》2019年10月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
    B.乘客途经上海龙华中路地铁站时,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欣赏到西班牙普拉多国家博物馆的流动画展。
    C.北京交大附中东校区改变了填鸭式、机械式的艺术训练方式,让艺术教育更规范化系统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D.诗教中并非要关注语言形式等构件,而是要注重诗歌的理趣智性和思辨性等,还要少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要突显诗歌的情感,更要让其与现代社会文化有良性的互动,这种做法符合现代诗教的观念。
    B.“无墙美术馆”的打造,可以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提升社会的艺术氛围,落实公共美育时相关理念。
    C.建设“艺术特色校”是解决当下美育问题的路径之一,但要注意文化课与专业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D.养成健全的人格,并不在于人对客观世界有正确的认识,而在于能用情感去升华和丰富这种认识。
    (3)请简要概括四则材料的侧重点。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行者的脚步(节选)
    阿耐
          雷东宝四处问询,越问越远,发觉大家都在喊承包责任制,可迈出的步子有大有小,有的则是光喊不动,十来天走访下来,他心中大致有了底。
          他还想到村后废弃已久的砖窑看看,想让砖窑重新工作,增加大队的收入,忽然听见有喊声传来,原来是两姐弟,他们掉进沟坎里去了。
          雷东宝一手拉出了宋运辉,另一只手就递给了宋运萍,更是轻易得跟老鹰抓小鸡似的把宋运萍拉了上来。
          雷东宝看着这两个斯斯文文的男女心中生出老大的不放心,说道:“这儿以前烧砖,路给挖得坑坑洼洼的,你们小心跟着我走。”
          宋家姐弟都觉得这人挺好,连忙紧紧跟上。“这儿是小雷家大队,你们家是前面红星大队的吗?红星大队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听说今年农业收成很好。”
          宋运萍接过雷东宝的话,说:“我们家还要远,在红卫大队。”
          这红卫大队,雷东宝正好刚去过,忙道:“你们还得走两个小时啊。从市里过来的吗?红卫大队也开始了承包责任制啊,不过开始得晚,今年收成还没啥大变化。”
    “我家不是农业户口,不大清楚责任制的情况。”
          宋运辉本来一直在后面默默听着,当他听到承包责任制,忍不住插了一句:“同志,你说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式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还是分组联产计酬?”
          这么多天来,雷东宝终于见到一个能说得明白的,大喜,转身站住,一把抓住宋达辉的肩膀,大力摇了两摇。欣喜道:“你是大学生?你能耐了。你跟我说说,这个大包干怎么做,联产那个怎么做?我们大队正要搞这个,但整个公社没人说得明白。”
          宋运辉倒并不是道听途说的,而是听政治老师在讨论课上告诉全班同学的,再结合自己看的报纸内容,他胸有成竹地说:“先说分组联产计酬,是将大队社员全部按自愿结合组成三四个小合作组,而不是以前的上级指定分组。合作组按照人数承包相应的农田,再按照大队规定的承包数上交粮食。我这样说清楚了吗?”
    “清楚,很好,我想起来你们红卫大队就是这么做的。大包干呢?”
          宋运辉见雷东宝一点也不客气,倒也喜欢他的爽直“大包干,说白了就是把分组联产计酬的包产到组分得更细,变为包产到户。眼下很多人认为大包干是土地私有化的前兆,是一种倒退,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我们讨论后认为,土地只是被承包使用,而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大队公有,其公私性质并没有变,不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宋运辉一口气说了不少,雷东宝却抓住本质说:“这分成小组,怎么与分到自己家比?从来都是自留地伺候得火热,公家地稀稀拉拉。分到自己家,才能调动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啊。”他又开心地说:“我姓雷,雷东宝,刚刚复员,政府让我负责大队承包责任制的事。我想既然是承包,就干脆承包到户,别什么承包到组,一组那么多人,要偷懒还是可以偷懒的。承包到户了,看谁还偷懒,偷懒了饿死自己。”
          宋运辉冷静地说:“对,一竿子插到底。但事前对村民的思想工作要做好,其他地方推行时听说阻力很大。我们姓宋,雷同志请留步,快出村口了。”
          雷东宝又与宋家姐弟客气一番,他很想请两人起码去他家喝口热汤,但姐弟俩急着赶路,都不肯歇脚,他只得作罢。看着姐弟俩离开,他竟是在雪地风口站了许久,直看到他们的背影消失。
    (节选自《大江大河》)(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全知视角,讲述了雷东宝与宋家姐弟探讨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故事。
    B.宋家姐弟都觉得雷东宝这人挺好,这是因为他把姐弟俩从沟坎里救了上来。
    C.雷东宝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说明白的人时的欣喜之情。
    D.结尾雷东宝心情较复杂,有感激小宋,有担忧阻力,也有期盼将临的改革等。
    (2)选文以“先行者的脚步”为题,有人认为改为“先行者”更好,请结合本文谈你的看法。
    (3)选文虽然没有集中写社会环境,但社会环境却蕴含于字里行间。请结合作品分析文中社会环境的特点。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月4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由广州美术学院师生团队设计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带领舞狮队登场,可爱的模样瞬间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冰墩墩”已经是全民追捧的新晋“顶流”,而令人意外的是其设计团队并不来自北方。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冰墩墩”总设计师曹雪坦言:“(  )”。
          一个受欢迎的吉祥物,①
     
    ?曹雪认为应该具备三个特点: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文化性,就是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艺术性,就是用艺术手段传播好文化,讲好故事。而商业性,就是用市场来检验,大卖才是硬道理。”
    “国宝熊猫被全世界人民喜爱,‘冰墩墩’将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与富有科技感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乍一看是冷和硬的,②
     
    。“曹雪道出了“冰墩墩”的设计奥秘。“去年,奥林匹克格言将‘更团结’更新进去,团结是以爱为基础的,这样一个小小的吉祥物,跨越了国界和语言,让所有人感受到了爱,一起向未来。”
          颁奖纪念版吉祥物“冰墩墩”中还藏有一处设计。“送给运动员的纪念版吉祥物,金色的外圈是中国传统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再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曹雪认为,③
     
    ,而“冰墩墩”就是用好的视觉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一个爆款。
    “冰墩墩”除了象征强壮健康的体质、敦厚和善的性格外,还以冰晶外壳、彩色光环彰显科技感与未来感,以熊猫角色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向世人呈现更加自信、更加多彩的中国,连接起各国人民一起向未来的深刻认同。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州的孩子没见过冰雪,才会有超强想象力。
    B.没见过冰雪的广州孩子,反而有超强想象力。
    C.有超强想象力是因为没见过冰雪的广州孩子。
    D.广州孩子有超强想象力的原因是没见过冰雪。
    (2)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超越他人的长处有五项,不及人的短处只有一项:英俊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是其长处,但他却很不仁厚。如果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后来智氏果然灭亡。
          材料二:三国时,曹操曾发布《求贤令》,以“唯才是举”为标准,广揽人才,为自己征讨四方、统一北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材料三: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人当先求有德,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班级计划举行“读史鉴今”读书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