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北京市师达中学九年级(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发布:2024/9/1 6:0:10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 1.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已确定了包括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在内的14个遗产点。学校组织了“中轴线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动,你所在班级负责制作宣传正阳门的短片。
    短片第一部分,介绍正阳门在历史上的重要功用。下面是同学们找到的一则材料。
          正阳门曾是国家的礼仪之门。作为明清两代都城的正门,正阳门在京师诸门中规制最高。皇帝每年去天坛祭天和到先农坛亲耕,都要通过正阳门。所谓“正阳门走龙车”,就是指此门只供皇帝出入。
          正阳门还曾是京师锁钥。当时的正阳门包括城楼、箭楼、瓮城、闸楼,它们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城楼供守城将领登高瞭望,指挥作战;箭楼在城楼正前方,开有箭窗,用于防御、射击;瓮城将城楼与箭楼连为一体,形成对城门的保护;闸楼则建于瓮城之上,其门洞上方的千斤闸重约1990公斤,在敌军进犯时可起到重要防御作用。
    (1)短片第一部分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片头,来体现正阳门的特点。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选择:
     

    理由:
     

    (2)同学们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钥”的义项有:①锁;②钥匙;③闭锁,关闭。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锁钥”在这里的意思是
     

    【甲】进入京城的通道【乙】军事防御屏障【丙】沉重的千斤闸

    组卷:111引用:5难度:0.8
  • 2.短片第二部分,讲述正阳门的沧桑历史。下面是同学们写的文字稿,请帮他们解决在配音和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正阳门的前身是元大都的丽正门,明代改名为正阳门,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末,起义军兵临北京,正阳门的守卫弃城投降,沉重的千斤闸形同虚设,①__________清末,厚重的城墙没挡住八国联军的枪炮,在城楼上设岗巡逻的竟已是外国士兵。那时在民间流传的歌谣“今日正阳门左右,外人随意立高墙”,诉说的正是这段屈辱的历史,②__________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阳门都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曾经的礼仪之门失去了皇家威严,曾经的防御系统也土崩瓦解。龙车凤辇、黄柄华盖的洪大场面已经消失,原来只有皇帝通行才能开启的正阳门,然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正阳门箭楼高挂“欢迎人民解放军”的红色标语。在飘扬的红旗和热情的欢呼声中,正阳门翻开了新的一页。
    (1)有同学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
    (2)有同学认为加点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流传”应写为“留传”
    B.“笼”应读为“lǒng”
    C.“洪大”应写为“宏大”
    D.“悄”应读为“qiǎo”
    (3)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
    修改:
     

    组卷:151引用:5难度:0.5
  • 3.短片第三部分,是同学们制作的“我眼中的正阳门”采访视频。下列四位被采访者说话时用了成语或修辞方法,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207引用:4难度:0.7
  • 4.短片结尾,需要几位同学各用一种颜色表达对正阳门的理解。请你结合短片的内容,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目中的正阳门是绿色的。绿色既是城楼屋顶琉璃瓦的颜色,也是人与北京雨燕和谐相处的象征。

    组卷:94引用:5难度:0.7

五、作文(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 12.回顾初中三年,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却有着许多趣味。乐趣、情趣、意趣……这种种“趣”都值得回忆,更值得品味。请以“少年拾趣”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下面。(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组卷:49引用:3难度:0.5
  • 13.钥匙是生活中常用的开锁工具,已有4000余年历史。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芯片钥匙、电子钥匙……生活中,钥匙也常被喻为有效的方法和窍门,例如“成功的钥匙”“进步的钥匙”……以“这把神奇的钥匙”为题作文。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组卷:32引用:8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